脾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出生後,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後天之本”。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葯、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濕邪久居,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什麼是脾虛證,脾虛證有什麼癥狀?
脾虛證是指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比較繁雜,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臨床表現。
1.脾氣虛
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
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節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有氣陷臨床表現,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有慢性出血臨床表現,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
脾虛如何調理呢?
健脾是一個周期比較長的工作,首先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飲食療法,按摩,才能使身體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1.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加強鍛煉,增加消耗,使身體整個運轉起來。生活中盡量少吃辛辣油膩刺激食物,最最重要是忌食生冷!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我們可以每天餐後或睡前,進行摩腹,也就是把手掌搓熱,順時針揉肚子,促進消化吸收。
3.配合食療,首先推薦傳統祛濕健脾老配方—薏苡赤小豆粥。如果有條件可以把薏苡仁炒後再煮粥。其次推薦健脾益氣配方——山藥薏米粥(薏米:山藥:糯米=1:3:7)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脹滿。
4.每日在家可以進行按摩,比如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太白、地機等穴位。用指腹按摩,最好感受到酸麻脹痛。堅持按摩,一定有效果。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緣一橫指處。(虎口圍住膝蓋,四指併攏,食指放於脛骨前緣,中指指尖所指位置就是此穴。)
陰陵泉: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足三里相對。
三陰交: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孕婦禁針。
地機:小腿內側,內踝尖與陰陵泉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太白:足內側緣,足大趾本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擁有一個脾健康的狀態,告別脾虛。“脾主肌肉四肢,榮唇”,所以我們就定個小目標以肌肉溫暖四肢有力,口唇紅潤有光澤,整個人生機蓬勃,對於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擁有passion為我們的步入脾健康的第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