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風濕痹證,我們前面介紹了用於無汗偏熱的麻杏薏甘湯,無汗偏寒的麻黃加術湯,風濕在表但又表虛自汗的防己黃芪湯,現在我們來認識另外一組治療風濕痹症的方劑,桂枝附子湯系列。
桂枝附子湯只比桂枝加附子湯少一味葯。
所以,我們應該先來熟悉桂枝加附子湯。
看到桂枝,就知道這個方證對應的就是“有汗”,患者不僅僅有汗,而且汗流得還很厲害,傷寒論第九條形容它就是:“發汗,遂漏不止。”患者特別怕風,怕寒,由於津液流失太過,體液喪失,所以會出現解小便困難,四肢拘攣,難以屈伸。
其實這個方子對應的,就是病位在表,病性屬陰的,表陽虛的癥狀,表陽虛的有幾個特點,一個是汗遂漏不止,一個是喜卧睏倦,一個是脈虛浮或者脈微細,見到其中之一,就要往這方面考慮。
我最近治療了一個患者,他也是感冒之後七八日,輸了一段時間抗生素,無咳嗽無痰了,自述出汗不停,頭暈頭緊,全身冰冷,呼吸乏力,右背,關節痛甚。
我一看,這就是典型的表陽虛證啊。
遂投一方:
桂枝12克 芍藥12克 炙甘草12克 生薑12克 大棗12枚 制附子12克
加 葛根20克
中藥三付,附子先煎半個小時,2000毫升煮剩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三天之後,患者反饋汗少了,頸背關節不痛了,有一種周身輕鬆的感覺,精神睡眠也好了,就是口略干。我就想,這就是方證對應了,遂在原方的基礎上加玉竹30克,叮囑患者鞏固服用。
我上面這個方就是蠅量級的桂枝加附子湯(再加葛根以滋潤項背部的肌肉)。
而桂枝附子湯就是從桂枝加附子湯減去“白芍”。大家知道,白芍這味葯,苦,酸,微寒,能斂陰止汗,緩急止痛。將白芍減去後,此方溫通經脈,補火助陽的力量就更強了,濕邪最怕陽氣,此方最適祛風除濕,讓我們看看這個方子的風采: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桂枝四兩 (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以上六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這個時候,患者周身關節疼痛,重,所以,不能轉側;不嘔,不渴,這是在和少陽證,陽明證相鑒別,說明依然屬於表陰證,病尚未傳里;脈浮虛而澀,脈浮則說明表證未去,脈澀說明經脈流動不暢;這是一個典型的風濕在表兼表陽虛,風邪>濕邪的癥候。
遂用甘草,大棗守護胃氣;生薑鼓舞胃氣,推動胃氣向肌表輸注;桂枝溫經通絡;附子振奮一身之陽氣。
這兒有一個加減之法。
如果患者不僅惡寒,濕氣更重,濕邪>風邪,患者身重,身痛而四肢浮腫,則需加用白朮以利水消腫,皮間有風水結腫,則重用白朮,讓附子,白朮並走皮內,逐水氣之未得除,是經方的一個重要規律:
去桂加白朮湯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朮四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 (炙) 大棗十二枚
煎法同桂枝附子湯
傷寒論第174條在解釋這一規律時,加了一句話,“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這一句話各家註解不一,不是很容易理解。去桂可以理解。小便多,最傷津液,不可大發汗,不能重用桂枝。
因為白朮本來就有燥濕利水的功效,如果大便硬,小便自利,為什麼還要加白朮呢?大概是因為此時的小便自利是膀胱機能衰退,膀胱括約肌鬆弛引起的,而白朮,附子合用,有健脾益氣,振奮陽氣,恢復臟器功能的效果。這兒就涉及到了一個部分中醫能夠雙向調節的問題,白朮既能治療小便不利,又能解除小便自利,其實方向是一致的——就是把臟器的功能往正常的方向拔動,中醫難就難在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