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科學與佛法的知見,在某些領域內已取得了較為一致的認識。這裡僅就佛教宇宙觀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的相通之處略作探討。
一、 關於宏觀宇宙的認識
過去世人觀念中的世界、宇宙,超不出地球的範圍。我國漢代著名大學問家王充(公元26—96年)乃是曠世奇才,學識淵博。據《後漢書·王充傳》記載:「(王充)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王充雖有如此才華學識,並集前代科技文化之大成,然而他對天地的認識卻為:「天乃玉石之類。」(《論衡·談天》)「天之與地,皆體也,地無下,則天無上矣。」(《論衡·道虛》)「天體非氣也……猶有體在上,與人相遠,《秘傳》或言:天之離天下,六萬餘里,數家計之,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
下有周度,高有數里;如天審氣,氣如雲煙,安得里度?……天有形體,所據不虛。由此考之,則無恍惚明矣。」(《論衡·談天》)王充認為天是有限度的,有形體的、玉石之類的東西,離地六萬里。這種見解在現代人看來是多麼幼稚荒唐。
相比之下,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釋迦牟尼佛(據《魏書·釋老志》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公元前687年,比王充要早七百多年。)早已認識到世界宇宙的無限性,達到了關於宏觀宇宙的真理性認識。
佛教中所講的世界,就是普通所稱的宇宙。《淮南子》云:「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佛教經典《楞嚴經·卷四》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這二者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佛教的世界觀,也就是普通所稱的宇宙觀。
佛經中經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一概念。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指三千個世界,而是集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三個千的倍數,故稱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包含著十億個世界。
如此廣大無際的虛空宇宙範圍,在釋迦牟尼佛眼中也只不過是一佛攝化之土。《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云:「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儘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維校計知其數不?」可見釋迦牟尼佛所觀察到的宇宙空間是多麼深大無量,不可勝言。誠可謂:世界無量,國土眾生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亦是無量,哪裡有什麼中心可言。
我們人類所居的地球,在宇宙天體中,相比之下,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乎其微的微塵。現在人類的天文學研究已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藉助先進的科學儀器,實現了古人「舉頭天外望」的夢想。人們看到茫茫宇宙,無窮無盡,無邊無際,僅僅銀河系中的星球就已多至不可勝數,星球之間的距離亦大至不可限量。
非但古人的地球中心說固無道理,即使哥白尼的日心說實屬滑稽可笑。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虛空無盡,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才是究竟的宇宙真相。
不藉助任何科學儀器,釋迦牟尼佛何以能在兩千六百多年前就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並給予真實的描述,這的確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現代天文學所取得的成就恰恰驗證了古老的佛教理論的正確性。
佛教理論中的地理概念更有「俗地理」和「聖地理」之分。「俗地理」是指我們平常的人在凡夫地,以肉眼凡胎所能夠認識觀察到的宇宙景象。「聖地理」是指我們平常凡夫根本就觀察不到,只有開了天眼的得道聖人才能看得見的神秘宇宙景象。
最簡單的如:以刀斷水,水中會留下傷痕;鳥在虛空中飛過,虛空中會留下痕跡,而我們平常人卻看不到。至於佛國中的妙寶莊嚴,重重無盡,百味飲食,應念現前,受用種種,一切豐足等不可思議的神奇境界,目前人類的科學研究尚無法認識和理解,只可存而不論。
二、 關於微觀世界的認識
佛教理論對宏觀宇宙的認識和描述誠令世人為之震驚,同樣佛教理論在微觀領域內的認識亦令現代科學刮目相看。釋迦牟尼佛指出:一滴水有八萬四千蟲。
在一滴晶亮的小水珠中,我們正常人的肉眼在常態下什麼也看不到,而佛祖卻驚世駭俗地宣稱:在這小小的水滴當中生活著數不清的生命(「八萬四千」非是確指,乃是形容極多的意思。)。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們無法想像,那麼多小生命生活在一個小水滴中是一番什麼景象。
藉助顯微鏡,人們才認識到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滴水有八萬四千蟲,乃是向世人揭示了一個真實不虛的微觀世界的宇宙真相。
《修行道地經》云:「兒既長大,適得谷氣,其體即生八十種蟲。」佛教理論認為:人身是個蟲窠。人體內的蟲有八十種之多。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為人類生存繁衍的載體。
而人體內的各種蟲生活在我們人體內,它們把我們人類的身體當作它們的地球,而我們卻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但是釋迦牟尼佛對此卻有清楚深刻的認識。
《正法念處經》云:「骷髏內有二種蟲,遊行骨內,常食此腦,復有放逸蟲,住頂上,令人疾病。復有發蟲,住骨外,常食髮根。復有耳蟲,食耳中肉。復有鼻蟲,食鼻中肉。……復有食涎蟲住舌根,瞋則令人口燥。……復有腫蟲,住身內,其蟲飲血,自然腫起。復有嗜睡蟲,住周身,疲極歸心,人則睡眠。……復有二十種蟲,行於陰處,令人消瘦多瞋,下體常臭。復有十種蟲,行於屎溺,形色臭惡,或令人瀉,或令閉塞。」
由上可見,佛教理論對人體內蟲的認識極其細緻入微。現代醫學在現代科學的輔助下,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現代寄生蟲學研究發現,人體的寄生蟲有:蛔蟲,蟯蟲,鞭蟲,鉤蟲,絲蟲,條蟲,肺蛭蟲,肝蛭蟲,薑片蟲,……不下數十種之多。
至於生活在人體中的細菌則是多至不可勝數,且細菌感染可使人產生腫脹、下瀉等生理病理現象,現代醫學的許多新發現竟與佛教經典的理論相一致。釋迦牟尼佛的大智大慧,誠令人感到不可測度。
現代微觀科學看到了細菌,這是人類在微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開創了微觀領域的新天地。然而是否存在比細菌更微小的生命,而目前的微觀儀器卻無法觀測到。按邏輯推論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釋迦牟尼佛教導其弟子,不得以口吹滅燭燈。乍一聽,難免有愚昧迷信之嫌,而佛祖對此卻是別有一番苦心。
佛教理論認為:燈焰之上,有細微眾生,吞食其煙,人氣一吹即死,凡眼不識,唯有天眼者方能見之。宇宙虛空中存在一種極微細的生命,它們以燈煙為食,而人口之氣對於這種極微細的生命而言,則是一種致命的毒氣。佛祖是大慈大悲,平等對待、愛護一切生命,佛祖為了保全這些微細眾生的生命,才制定了這條戒律。然而這種以燈煙為食的微細生命,尚未得到科學的證實。將來之科學能否對此做出科學的解釋,人們只好拭目以待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云:「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佛於一切微塵中,示現無邊大神力。」這種「於一毫端,現十方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楞嚴經》語)的無量神通境界,人類的微觀科學是難以認識和想像的。
然而佛教理論與微觀科學取得了許多共識,這使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佛教理論。對其中的許多超情離見,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理論,只好存而不論,而不應像前人那樣作一些簡單粗暴的否定。
三、 神奇的「風輪」攝持世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第五》云:「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華藏莊嚴世界海」就是指華藏世界,這是一個比我們人類所能觀測到的範圍大得多的一個世界,也具有「聖地理」層面上的意義。
任何一個世界都存在許許多多的星球,星球之間並不是雜亂無章、各自為政,而是有一定的秩序,有一定的軌道,相互之間有一種「風輪」的力量在相互攝持,以維持其世界宇宙中的秩序。
古代,人們的科技文化水平相當落後,古人對天體星球之間的這種相互吸引攝持的力量無法認清其本來面目。古時佛教的譯經師們一定吃了不少苦頭。中國古代的譯經師,只好煞費苦心地將這種締結星球世界之間關係的紐帶力量稱之為「風輪所持」。
風是看不見的,卻具有力量,具有功能;「輪」則是圓形的,環繞的,旋轉的;「持」則是攝持,吸引,維持的意思。猶如雜技演員的表演,用繩子拴住一碗水,給碗一個速度,由於繩子的攝持,碗飛不出去,只好繞著手不停的旋轉。繩子的攝持力是看得見的,而星球之間的攝持力則是看不見的「風輪」的力量。這種神秘的「風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呢?
現在的天體力學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從而揭示了宇宙天體和太空軌道的一些奧秘。當一物體的運動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它便可以離開地球表面,像月球一樣成為地球的一顆衛星,按一定的軌道,不停地圍繞地球旋轉,這是它與地球之間產生萬有引力的結果。正是由於地球萬有引力的攝持作用,月球才不會從空中掉下來,或任意飛到別的地方去,而只能按其固定的軌道,環繞地球旋轉。
同樣,如果一物體的速度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便可以衝破地球的束縛,成為一顆行星,而環繞太陽旋轉。如果該物體的的運動速度達到第三宇宙速度,便可以衝出太陽系,成為銀河系中的一顆恆星,而像太陽一樣在銀河系中的軌道上運轉。月亮圍繞地球運轉,地球等九大行星圍繞太陽運轉,太陽系又在銀河系中按一定的軌道運轉,這都是與天體之間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分不開的。萬有引力是維持世界宇宙秩序的一種重要力量。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中講的「風輪攝持力」何以與現代科學的萬有引力如此相似,佛祖講的「風輪攝持力」是否就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的萬有引力,這或許還有待於科技工作者和佛教學者們的進一步驗證和思考。
四、 關於動靜相對的認識
在牛頓經典力學的概念中,是以物體動則恆動,靜則恆靜為基礎。隨著科學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發現宇宙間事實上找不出一個絕對靜止的東西來,反之也找不到一個絕對動的物體。
牛頓的經典力學有著不可彌補的缺陷。直至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才進一步揭示出動靜的相對性。在相對論中:絕對的動與絕對的靜都是沒有意義的,所有一切物質能量都在相對情形下而存在發展。人們在常態狀態下所感覺到的則是:動則恆動,靜則恆靜。幾乎沒有人會認識到這種感覺的虛幻性、不真實性。
佛教經典中關於動靜相對性的說法極為普遍,如《圓覺經》云:「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我國南朝時的傅大士有一首著名偈頌:「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其中的「橋流水不流」顯然是體悟到動靜相對性的智慧境界。
以太陽為參照物,則是地球繞太陽轉;以地球為參照物,則是太陽繞地球轉。究竟是太陽繞地球,還是地球繞太陽,這實際上是由判斷者自己的心念來做取捨。
《六祖壇經》中記載了一個著名的辯論:「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惠能祖師的見解乃是超越了動靜相對,直指認識本源,不為世俗假象所迷倒,而認識到心物相對的智慧境界。關於心物相對的境界,現代科學鮮少論及,這實際上是一個需要人類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
五、 關於時空相對的認識
動靜相對的認識常人已難接受,關於時空的相對性,常人更是無法理解。極具天才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在其相對論中做出了令世人不可思議的科學發現,向世人揭示了時空相對的真面目。
愛氏認為:時間與空間相對存在,由空間的變動才能產生時間的概念。現在的太空航行,人造衛星發射等均已驗證了愛氏理論的正確性。愛氏的相對論使科學認識進入四維空間的領域。
《莊子·天下》篇中記載了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惠施的一個著名命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這個命題實際上揭示和探討了不同維空間的關係問題。三維空間是一個立體的概念,用數學公式表示為:長×寬×高=體積。長、寬、高中任何一維等於零時,則體積等於零。
即:無厚(高)不可積也。相對體積而言,離開高,其它二維則無意義了。雖「其大千里」也於事無補。
同理類推:一維與二維的關係可為:「無寬不可積也,其長萬里。」二維空間是一個面積的概念,用數學公式表示為:長×寬=面積。長、寬是相互依存的,離開了寬,相對面積而言,其長則無意義了。
同理可以類推四維空間內各維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四維空間是三維空間加上時間維。用數學公式表示為:長×寬×高×時間=時空。長×寬×高即是三維空間,簡稱空間。在四維時空中,空間與時間是相互依存的,離開空間,時間則沒有意義了。
科學家巴納特在《宇宙與愛因斯坦》一書中講:「你不要以為時空連續區不過是算術上的虛構,這個世界,實在就是時空連續區。一切真實在空間、時間中存在,兩者是分不開的。
一切時間的度量,秒、分、時、日、月、年等是地球在空間對於太陽、月球、恆星等地位的度量。同樣,我們計算在地球上地位的經度與緯度,是用分與秒來度量的;而要精密地計算時,我們必須知道年中的某日,與日中的某時……。」
巴納特所強調的即是:四維時空是真實的宇宙時空,時間與空間相互依存,絕對獨立的空間與時間俱不存在。常人的時空分離感,只是人的錯覺。
佛教理論中的時空觀念是非常神奇而不可思議的。《中論》云:「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時間的觀念依賴於「物」的世界才能顯現,如果離開「物」的世界,就不會有時間的觀念。不難理解,《中論》中講的「物」與愛氏相對論中的三維空間是同一個概念。
在四維時空中空間與時間的相互依存性,對佛教理論而言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佛經中講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等神通妙用,能預知眾生未來死此生彼的種種情況。
有的學者推測欲界天可能是四維以上維數的空間,而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的維數則又高於欲界天。現代科學已承認四維以上維數空間的存在。
有的學者認為圓滿究竟佛陀之維數應為無限大,法身遍滿種種空間,無有障礙。《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云:「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普盡十方諸剎海,所有一切眾生界。佛智平等如虛空,悉能顯現毛孔中。一切處行佛盡知,一念三世畢無餘。」這種:一毛容受一切世界,佛智盡知一切眾生。一念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等無量神通境界。
只有在四維以上之多維空間才有存在的可能。多維空間的發現為現代科學展現了無量宏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使人們覺察到佛教理論具有神秘性和超前性,極有可能是多維空間內的真理。
六、 關於時間變形的認識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出時間依賴於觀察者之狀態。若觀察者的運動速度可與光速相比時,當其相對於觀察者之速度增加,時間之間隔即將延長,亦即運動者之時鐘變慢。
據愛氏相對論的理論可以推知:如果乘數倍於光速的飛船在太空飛行,時間可以不流,或倒流,看到過去世的種種事物。
佛教理論中關於時間延促變化的記載頗多。如佛典中記載:忉利天距閻浮提之上八萬由旬之處,以世間百年為一晝一夜,而距閻浮提更遠的兜率天,則以人世間四百年為此天一晝一夜。
距地球愈遠,則與地球的相對運動速度越快(因為運動半徑加大),其時間間隔自然就越長,這些記載真實可信,並與現代科學原理深相契合。
愛因斯坦在其相對論中曾指出:時間只是人的一種幻覺。這與佛教理論頗為相似。《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圓滿成就第九》云:「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既然「彼佛如來」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即超越了空間維,則必然同時超越了時間維,「非過現未來」,不受時間的束縛與限制。這與愛氏的思想頗有相通之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云:「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是講:如果心中有過去、現在、未來等時間觀念都是錯誤的,虛幻的,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即是「不可得」的。
這與愛氏的見解是多麼相近,難怪愛因斯坦曾感嘆:「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並預言:「將來世界第一大宗教必定是佛教。」
七、 成住壞空的宇宙循環圖式
佛教理論認為:有生即有滅,有成即有壞,並把世界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世界成住壞空一周是一大劫,一大劫分為成、住、壞、空四中劫,成劫是世界形成的時期,住劫是有情眾生安住的時期,壞劫是漸趨破壞的時期,空劫是完全崩潰毀滅的時期,且世界的成住壞空是連續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
現代科學對天體宇宙的形成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發現。天文編號為M87之無線電波星雲旋系中,從非物質之無線電波區里,噴出長達一萬光年之光炬,其中為高速高能電子。從非物質之中,亦即從虛空中,而噴射出物質,實乃超越世俗情見的重大發現。天文學家霍金斯云:「星點旋系從強度高能的虛無之中形成。」
科學家們證實大宇宙出生於虛空,各種星雲,星球等天體皆在不斷運行,不斷生成和消滅。從空而有,因有而住,從住壞滅,復歸於空。例如獵人星座距地球十五光年,是距地球最近的星座。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線電望遠鏡攝得獵人座星雲爆炸散開(壞滅歸空)後之照片,後又用紅外線鏡頭,攝得正在初步形成的新星雲(從空復成)的照片。此乃宇宙星體成住壞空的有力科學證明。
科學家們預言,太陽系中的太陽再經六十億年,即將老化為紅光巨星(星體在衰老時乃發射紅光,稱為紅光巨星)。當太陽進一步衰老而瀕臨毀滅時,天文學家稱之為白光矮星,因即將崩潰,乃竭盡殘力,輻射白光,星體縮小。最後將突然爆炸而毀滅,復歸於空。
總之科學上的種種發現與佛教關於世界成住壞空的理論得到了相互印證。
《地藏菩薩本願經·觀眾生業緣品第三》云:「此界壞時,(此界之地獄)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釋迦牟尼佛講述的各方世界不斷生成壞滅,已為現代科學所證實;而各界中的地獄卻能在其世界壞滅時輾轉相寄,成後復來,這還有待於現代科學的繼續深入研究和探索。
八、 關於人體自身的認識
佛教理論認為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娑婆世界像一個大監獄,眾生都被關在獄中受苦,未出生住胎時,則稱為「胎獄」,並且對「胎獄」中的情況有十分清楚詳盡的認識。《修行道地經》云:「胎成七日,初不增減。二七日如薄酪。三七日如生酪。四七日如熟酪。五七日如生酥。六七日如息肉。七七日如段肉。八七日其堅如壞。九七日變五泡兩肘、兩髀及項。十七日,續生五泡,兩手腕、兩足腕及頭。十一七日,復生二十六泡,十手指、十足指、及眼耳鼻口。十二七日,泡相成就。十三七日,現腹相。十四七日,生五藏,十五七日,生大腸,十六七日生小腸。十七七日有胃處。十八七日生二藏。十九七日,生手掌足趺臂節。二十七日生陰臍頤乳。……」。
現代醫學藉助先進的儀器,才認識到胎兒發育的具體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時長約三公分,重約十克,狀如息肉。在第三個月中(十七日)長約六至八公分,重約四十餘克。此時四肢漸顯諸骨化點出現,已可與其他動物相區別,故稱胎兒。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現代的醫學發現竟與佛典中的記載如此吻合。兩千多年前尚無生理學、解剖學之名稱,及現代化的科研儀器,釋迦牟尼佛對胎兒的發育過程能取得如此詳盡精確的認識,的確是令現代醫學為之赧顏的一大奇蹟。
關於佛教理論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的相通之處,可謂比比皆是。日本學者松下真一在其著作《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中云:「這實在很奇怪,正是現代物理學的真理,並用實驗加以證明,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體表現一樣,不是令人驚嘆嗎?」科學家卡普拉在其《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云:「古老的宗教典籍《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世人每以世俗常識作為判定是非真偽的標準。現代科學的新發現證明:這些常識往往是主觀錯誤的產物。在科學證據尚不確定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一切。古老的佛教典藉與現代科學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的確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深思。
我們應重新認識佛學理論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係。這不僅對於未來的科學研究會有積極的啟發意義,而且對人類的哲學研究,全面認識宇宙人生定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