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你的心態,它會成為你的語言;注意你的語言,它會成為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它會成為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它會成為你的人格;注意你的人格,它會影響你的命運!”

如今很多人,對科技手段的掌握日新月異,聰明才智也遠遠超過了以前,但遺憾的是,好多人都活得特別累,總是不由自主地抱怨外境。這是為什麼呢?皆因他們身上特別缺少一樣東西——慈悲的心態。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慈悲”呢?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是這樣定義的:“慈”是給一切生命帶來快樂,“悲”是令一切有情遠離痛苦。

然而遺憾的是,現在有不少人打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旗號,為了一己之私,不惜損害許許多多眾生的利益。假如我們平時耳濡目染的,都是賺錢的好處、發財的方法,除此之外,對大眾沒有任何責任感,對自己沒有任何道德約束,那未來只會越來越可怕。

一棵大樹需要不斷吸收水分、養料才能枝繁葉茂。同樣,我們的人生也要經常吸取慈悲、智慧的養料和水分。

有些年輕人一聽到“慈悲”二字,就興緻索然,覺得跟自己當下的生活聯繫不大,他們可能更想知道:怎麼樣讓自己快樂?修什麼法馬上減輕壓力?怎麼樣保養身體?……

其實,不管你現在和將來在社會上做什麼,如果沒有慈悲的心,整天含辛茹苦地追名逐利,就算最後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名望,也可能活得比以前還苦不堪言。

大乘佛教的慈悲,提倡關愛一切眾生,這對很多人來講,恐怕很難做到。但即便如此,起碼你也應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這是每個人的天性。

如今,不少畢業不久的學子們,只想找個滿意的對象,組建一個舒適的家庭,錢再賺得多多的……這樣想固然沒錯,但請不要當成是一輩子追求的目標。以前,古人讀書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是問問現在的人,誰有這樣的萬丈豪情?

就算你日日夜夜為了名利而勞碌,但到頭來能得到什麼呢?揭開外表的繁花似錦,可能只剩下了內心的“壓力山大”。對一個人來說,身體不健康了,可以到醫院去治療;但如果內在缺“德”,導致了各種心理疾病,那到任何一個醫院去,都可能無藥可救。

在這個世間上,假如每個人眼裡只有自己,就像開車時人人都往前沖,最後只會令交通堵塞,誰也過不去。如此,受害者到底是誰?肯定是自己。

因此,利他就是利己。無私的慈悲心,才是世間上最好的財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