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扛痛”到去痛,癌痛患者只需一招

中醫出版 2017-08-02 14:57

導 語

常有患者向醫生申訴:“癌症肯定會疼,我必須忍受疼痛嗎?”“化療過程中身體越來越虛弱,我該怎麼辦?”“大夫,我不害怕死亡,但請你一定讓我在最後的日子裡不要太痛苦,平靜有尊嚴地離開”等。在對待癌痛的觀念上,老百姓認為只能扛到生命划上“休止符”,那中醫有什麼好的去痛方法呢?

癌性疼痛是癌症晚期患者最常見、最痛苦的癥狀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天全球至少有500萬癌症患者被疼痛折磨,新診斷為癌症的患者中約有1/4伴有疼痛,治療過程中約有1/3患者伴有疼痛,進展期約有3/4伴有疼痛。癌痛治療是癌症患者姑息治療的重點和難點。癌性疼痛往往比癌症所致的死亡更令患者畏懼,有效緩解癌性疼痛能大大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質量。

作為呼吸科主任,劉建秋教授多年來一直研究惡性胸腔積液的中醫藥治療。他認為,癌性疼痛是一種與惡性腫瘤直接相關的特殊疼痛,根據臨床表現和中醫古籍的描述,可歸屬於“痛證”範疇。近年來,劉建秋教授對癌痛的中醫藥治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尤其研究了中藥外治法在此病治療中的應用。

1. 貼敷法

劉建秋教授用消痛膏治療癌性疼痛,藥物組成:阿魏、鱉甲、蟾蜍、馬錢子、生大黃、五倍子、冰片,以上藥物經浸泡、煎煮、過濾、濃縮、凝固、冷凝而成膏劑,塗在棉紙上,按腫瘤疼痛範圍大小敷上膏藥,用紗布、膠布密封固定。此法起效時間短,約為半小時,可持續緩解時間達6小時以上,且無不良反應。此法將藥物敷貼於疼痛部位,有效成分可穿透皮膚、黏膜吸收而治療癌性疼痛,使用方便,見效快且療效持久,是臨床使用最多的方法。

2. 塗搽法

劉建秋教授採用消痛液外搽治療癌痛,藥物組成:丹參60g,川烏頭15g,全蠍30g,蜈蚣20條,莪術10g,白花蛇舌草30g,蟾蜍皮3張,冰片10g。將蟾蜍皮放陰涼處陰乾,然後將諸葯放入瓶內,用60度白酒500mL浸泡密封3天即成。使用時,用棉簽蘸取藥液,輕輕擦拭癌腫局部及疼痛放射部位。此方法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半數患者在塗擦後10分鐘以內痛止,其餘患者在15天內止痛或顯著緩解。且使用此方法治療後,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較治療前明顯改善。這些藥物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將其用酒精浸泡後,藥物的有效成分較好溶解在酒精中,藥液塗抹疼痛處可以達到直接的治療效果。

3. 熱罨包

劉建秋教授選用藥性走竄、氣味芳香濃烈及穿透性強的藥物,如雄黃、明礬、冰片、青黛、芒硝、乳香、沒藥、血竭等治療癌性疼痛。將以上藥物研細末和勻,以布包入鍋,加水3000mL,煮沸後加入毛巾,同煮1小時,取出甩干,溫度降至40℃左右,外敷於患者痛處。由於熱罨包自身的熱量可輔助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藥物吸收,因此止痛效果良好,且起效快,無副作用。

4. 藥罐法

劉建秋教授對熱罨包法進行了改良,用於治療惡性胸膜炎疼痛。他將竹罐與上述藥物共同加水浸泡,煮沸後趁熱將藥罐置於患者痛處,留罐15~20分鐘後取下。此方法除了藥物和熱量作用外,竹罐的形成負壓既可促進藥物的吸收,又可減少胸水的滲出。中醫拔罐療法可在局部造成皮下瘀血,這種小創傷能夠刺激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自身功能,達到止痛效果。除惡性胸膜炎外,不同部位的癌性疼痛可以採用不同的穴位拔罐治療,如肝癌選穴足三里、三陰交,或期門、肝俞;肺癌選穴肺俞、膻中或心俞;大腸癌選穴神闕、大腸俞,或足三里;骨轉移癌選穴腎俞、足三里、三陰交,或阿是穴;胃癌選穴神闕、胃俞等方法。

5. 中藥離子導入法

劉建秋教授使用中藥製劑進行穴位離子導入,藥物組成為元胡、乳香、沒藥、丹參、徐長卿等。胸痛選穴內關、膻中、阿是穴;內臟痛選相應臟器的俞、募、原穴;腰腿痛選穴環跳、腎俞、陽陵泉、崑崙等,再輔以辨證取穴。每日1次,每次30分鐘。中藥經穴位離子導入既可增強藥物的吸收,又可提高患者的痛閾,止痛效果更加持久。同時可減少患者對阿片類鎮痛葯的用量和依賴性,使患者更易接受。

劉建秋教授通過臨床與實驗研究表明,中藥外治癌痛的機理是:藥物透過皮膚吸收,滲透至腫瘤表面的供血血管,可改善腫瘤的微循環,溶解、破壞腫瘤周圍及瘤內纖維蛋白凝聚,緩衝腫瘤對痛覺神經化學性刺激和物理性壓迫,進而使疼痛得以緩解。

版權聲明

shengming

本文選自《劉建秋學術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竹英,隋博文,王雪慧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中醫出版推薦發表。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有內容合作,請後台留言。(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