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父母都有兩次機會塑造自己孩子的生命。遺傳基因是一次,它決定的一個人身體各方面的上限,而後天的家庭教育,則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夠利用自己的條件走得很遠。

中國的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龍的父母。但是中國的家教又存在很多弊端。

01

中國大多數家長,首先是孩子的保姆。

對待孩子,他們含辛茹苦,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生活層面的照料上,滿足於實現孩子在飲食、健康、玩具、服飾、娛樂等方面的需求,這些行為構成了“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內容。

在自己的悉心呵護下,孩子吃得飽穿得暖,長得惹人疼愛,身體也茁壯結實。

如果家裡的孩子主要在老人的照看下長大,產生這種情況的機率更大,而且老人對孩子一般都比較溺愛、縱容。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只要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

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的交流。

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缺乏愛的安全感。

這樣,對孩子“養育”的職能漸漸變成了單純的養,“育”的職能就在無盡的關愛中被弱化掉了。

如果父母堅持做孩子的保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

於是他們只能沉重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先天”就比別人差。似乎一切都難以挽回、難以補救,只能維持現狀。

這種保姆式父母,也總是對孩子的成長缺乏長期、系統、全面的規劃。

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如果他自己沒有擺脫的意識,很容易庸庸碌碌一輩子。

02

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正確的路上走。

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後。

即使孩子並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繪畫,譬如彈鋼琴。

但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他們依然會使盡各種手段逼迫孩子學會各種技能。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誕生了無數的虎媽、狼爸。

衍生出“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

還記得“中國式狼爸”的宣言嗎?

“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

他堅持用最傳統、最原始的古老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家裡常備藤條和雞毛撣子,讓孩子們從小背《三字經》《弟子規》,背不上來就要揍人。

他說,孩子是民,家長是主,打是一種文化。他把三個孩子“打進了北大”。

狼爸會說:“我這種打可能被大家誤會了……打只是輔助的手段。打之前要把道理講清楚,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怎麼錯就怎麼打。”

其實教孩子什麼方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接受好的規矩,形成好的習慣,樹立好的目標,這是根本。

打是打不出來這些的,打和講道理一樣重要。

時間會證明,這種教練式的教育方式,雖然讓孩子看起來比同齡人獲得了更多的技能,進入了更好的大學。

但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本性,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偏激。

這樣教練式的教育,會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壓力,很容易導致精神崩潰。

03

一流的父母做什麼?

1、會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

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2、會用心聆聽孩子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

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盡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3、會教孩子管理時間

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差,大部分家長,甚至有些老師都會說,智商有高低,努力各不同!

但是很多人往往會忽視這麼一點,真正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對時間的管理。

這就是有些人想方設法補課、熬夜,最終也學不過另外一些同學。

因為他並沒有掌握時間管理的訣竅。

4、會教孩子獨立思考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從小顯露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停地思考。

當母親叫他吃飯時,蓋茨置若罔聞,甚至整日躺在他的臥室裡不出來。

當母親問他幹什麼的時候,比爾·蓋茨總是說:“我正在思考!”

有時他還責問家人:“難道你們從不思考嗎?”比爾·蓋茨的頭腦似乎時刻都在高速地運轉。

直到現在,微軟公司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和大多數人談話就像從噴泉中飲水,而和蓋茨談話卻像救火的水龍頭中飲水,讓人根本應付不過來,他會提出無窮無盡的問題。”

比爾·蓋茨,之所以有今天的巨大成就,與他從小養成的善於思考的習慣是密不可分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從來就沒有想到什麼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去想辦法、去解決、去處理的。

當孩子遇上困難時,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幫孩子把困難解決了。

慢慢地,當孩子再遇上困難時,經常會說“媽媽,我不知道怎麼說”,“媽媽,你說怎麼辦吧”,“爸爸,你去替我做……”

他們自己再也不願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幫助。

長此以往扼殺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5、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許多爸媽會從大人的角度,和小孩互動,間接或直接安排甚至命令孩子怎麼做、怎麼玩、玩什麼。

其實小孩就是小孩,他身體和思想的高度都還有待成長,如果站在大人的立場,就很難明白孩子的喜怒哀樂。

蹲下來,你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知道在他的高度,能看見什麼,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溝通和交流。

如果只從大人的思想角度來說教,採取想當然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沒有深入孩子心靈,循循善誘,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更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他的成長過程。

小托馬斯·沃森說過:當我還是個不諳世事、學習成績相當糟糕的孩子時,父親給我的是愛和鼓勵;當我成了一名推銷員時,他給我以不遺餘力的幫助;但是當我行將執掌擁有成千上萬職工的企業大權時,他卻迫使我在每一個重大問題上和他爭論,使我了解他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