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些的朋友對煎中藥肯定不是特別了解,可能大家覺得中藥難喝,乾脆煎得久一點,這樣藥水也“濃縮”成精華了,但是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中藥應該如何煎煮?
中藥煎得太濃會損害藥效
首先,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由藥物內向藥液滲出,當煎煮到一定時間,藥液達到一定濃度時,有效成分便停止析出,再繼續煎煮,藥物濃度也不會提高。其次,有些藥物長時間煎煮,有效成分會不斷揮發減少,如解表藥物,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揮發,煎煮時間越長,揮發的越多,藥效越低。三是藥物煎得太濃,苦澀味更重,更容易出現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中藥的療效,煎煮時不要把葯煎得太濃,一般每次煎煮藥液量不能少於200毫升,兒童藥量低,每次藥液量也不能低於120毫升。
不同中藥煎煮方式也不同
1、阿膠類
阿膠、龜板膠等大多是高分子物質,若與其他藥物共煎,既易粘鍋,又易糊,所以這類葯最好是先烊化,再溶入煎好的葯湯中服用。
2、芳香類
麝香、冰片、樟腦、蘇合香、安息香等芳香類藥物,其有效成分在常溫下極易揮發,一旦被煎煮,藥效會大打折扣,故不宜久煎。
3、消食類
谷芽、麥芽、雞內金等消食類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澱粉酶、轉化糖酶、蛋白質分解酶等活性物質,這些物質不耐高溫,久煎會使其活性大大降低而影響療效。所以,這些藥物宜用生品,或微炒後研末沖服為佳。
4、驅蟲類
雷丸是驅蟲葯,其驅蟲的主要成分是雷丸素,當加熱至70℃時,雷丸素便會失去活性,因此,用雷丸驅蟲時必須沖服。
5、滋補類
三七、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等滋補類中藥,均含皂苷、蛋白質、脂肪、激素等有效成分,由於皂苷化學結構比較複雜,蛋白質不穩定等因素,煎煮常因發生複雜的化學變化而影響療效。為保存其有效成分,所以應沖服。
夏季煎煮中藥有三注意
首先,藥罐一定要洗凈。煎煮中藥時,葯汁因水分蒸發而濃縮,藥罐底部及周圍常積有一層葯垢。如果藥罐中煎煮的藥物經常變更,而不及時將積存的葯垢擦去,投放新的藥物煎煮時,葯垢就會溶解,干擾、降低藥效,甚至貽誤病情。特別是如果曾經煎煮過毒性強烈的葯或不能入口的外用藥,還可能引起中毒。此外,如果每次煎煮中藥後不及時擦洗乾淨,藥罐底部的葯垢越積越厚,在重新煎藥時容易煎焦,喪失藥效。
再者,是否加蓋隨葯應變。一般來說,為了使中藥煎透,最好是蓋著煎。特別是含有揮發性成分的中藥,如薄荷、藿香、紫蘇葉等,且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免有效成分揮發。某些貴重藥品,如人蔘、鹿茸、枸杞之類,以使有效成分充分釋出。有些中草藥重量輕、體積大,如金錢草、夏枯草、白通草、絲瓜絡、包穀須等,則不宜加蓋煎煮,否則往往溢出罐外。可開蓋煎煮,並要隨時攪拌。
最後,要“煎透”、“榨乾”。“煎透”,就是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釋出,這是煎藥的基本要求。質地堅韌、一時難以釋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只有通過另煎、先煎、久煎等,才能使葯汁濃厚,充分發揮藥效。質地疏鬆及性味輕薄芳香的藥物,不需煎煮太長的時間;但質輕體大的草藥,則應經常攪拌,才便於將葯煎透。
熬中藥的正確方法
正確的熬中藥能夠發揮中藥的最大功效,如果熬錯一步,就會影響到中藥的藥效了,嚴重的話還會嚴重的損失中藥藥效,最後導致療效減小。那麼中藥該如何熬呢?
1、容器的選擇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鍋為最好,其次為不鏽鋼鍋、搪瓷鍋以及耐高溫的玻璃器皿,因為這些容器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不易與所煎中藥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一定忌用鐵鍋、銅鍋和鋁鍋,因為這些元素可與中藥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學反應,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預處理
第一步:“看”。煎煮中藥前首先要查看中藥的質量,如發現有蟲蛀、霉變等問題時應及時進行處理;其次是查看有無需特殊處理的中藥,如有應另置並按特殊方法處理。
3、煎煮
煎煮用水:一般情況下只要不使用有污染的自來水就行了,千萬不要反覆用煮過的水或者隔夜水熬中藥。
加水量:經驗加水量是超過藥物表面3~5cm;理論計算是按每1g中藥加水10mL計算,將總水量的70%用於頭煎,剩下的30%用於第二煎。
煎煮用火:一般應遵循“先武火後文火”的原則,也就是說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騰,沸後用文火,保持微沸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煎煮時間:煎煮時間從沸騰後計算,一般解表藥頭煎10~15min,二煎10min;滋補藥頭煎30~40min,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時間是因為長時間高溫煎煮,會使植物細胞遭到破壞,使藥液中不溶性的無效成分增加。而且長時間煎煮還有將葯煎焦煳底的危險。
煎煮次數:一般情況下熬兩到三次就可以了,這樣就能夠熬出中藥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藥成分。熬好之後將中藥水過濾出來,同時,將每次煎液混合後分次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