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三棱刺刀,中國造。此刀用合金鋼鍛壓打造而成,鋼材的硬度在60HRC以上。刀身呈棱型,三面血槽。整刀經過熱處理,硬度極高,可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刀身熱處理時加有毒素,一旦刺破人體皮膚則傷口很難癒合。

刀身帶有槍環和底座,可上於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1、56-2全自動步槍上。刀身經過去光處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可以輕易的刺穿2個成年人的胸膛。國際認證為最毒刺刀,已禁用,只用作禮儀表演。

生產背景:

56式軍刺本來是戰後清理戰場、用來處死未死敵軍和清理戰俘的,《日內瓦公約》禁止屠殺戰俘,所以「戰俘刀」也就不用作清理戰俘了。它的設計是以刺和放血為主,劈、挑、削的功能較弱。刺入人體以後,通過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空氣在體內形成大量泡沫,阻塞住血管,只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畢命。而且在消除負壓的體腔內將刺拔出,毫不費力。這是異常實用的殺人利器,磷化處理表面慘白的光代替了烤藍。冶煉時出於金屬性質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完整的成品軍刺是無毒的)。在戰場上表面的磷塗層磨損後暴露出含有砷的鋼體,即使只擦傷敵人的皮膚也很難癒合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江湖上會流傳出種種「軍刺浸泡過毒素」的傳說。

56的刺刀的早期型號,(包括56半和部分五六自)由於使用磷化處理表面代替了烤藍。冶煉時出於金屬性質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完整的成品軍刺是無毒的),在戰場上表面的磷塗層磨損後暴露出含有砷的鋼體,即使只擦傷敵人的皮膚也很難癒合。56的刀口事實上沒有專門的喂毒。它直接安裝在槍上,可以摺疊收起但一般不拆下來使用。它沒有扁平的刀身,只有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被稱為「刺」而不是「刀」。大頭刀上也有血槽,但效果與三棱刺相比有所差距。因為三棱刺的威力更多地體現在它的三棱結構。

還有,關於三棱刺,傷口是可以縫合的,三棱刺的優點不在這裡,在於不吸肉和易於倒入空氣。[補充,我軍列裝的56式三棱刺刀平時是不開刃的,臨戰上前線才才開的。當年,老山的硬漢們、藏南的英雄們就是用這把利刃…………]

現在已經作為禮儀表演用。

屬性:

長 度:38CM

刀直徑:1.6CM

重 量: 300g

刃 材:合金鋼

硬 度:60

關於軍刺的其他知識:

日本軍隊

二戰期間,日軍在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後拼刺刀,是一個怪異而引人注目的戰術。然而,它絕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衛武士道的尊嚴,而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

日軍在白刃戰前退出子彈,是指雙方開始班以上規模近距離格鬥的時候,而不是只要一準備衝鋒就退掉子彈,那純粹是自殺行為。事實上,日軍發動步兵衝擊的時候,都是一邊射擊一邊前進,以壓制對方火力。

根據日軍自己的統計,在白刃戰開始以後,保留步槍子彈造成的損失比收穫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日軍使用的步兵輕武器性能限制。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准,也適合白刃戰。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之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在二戰中國戰場,日軍雖然具有裝備和訓練的優勢,但絕對人數處於劣勢,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槍在肉搏戰中開槍射擊,因為誤傷造成己方大量減員,顯然是賠本的事情。

第二,日軍對白刃戰的戰術認識。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可保持這個姿勢,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鬥起來,射擊的機會很難比突刺的機會更多。而如果作射擊準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手指也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可見,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取得戰果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

中國軍隊

無獨有偶,發現在白刃戰中射擊得不償失的並不是日本一家,中國軍隊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中國軍隊沒有白刃戰必須退掉子彈的條令,但是西北軍部隊廣泛在白刃戰中使用砍刀,實際上也是主動放棄了射擊的戰術,因為不可能一手揮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槍射擊。西北軍部隊刀法獨到,是當時惟一在白刃戰中可以占到日軍上風的中國部隊。其他部隊在與日軍的近距離格鬥中,為了達到「幾條命換他一條命」的目的,即便容易誤傷自己人,也要保留格鬥中開槍的戰術。另外,中國軍隊的槍枝質量較差,彈丸初速低,擊中後往往留在對方體內,也是一個原因。

西北軍的刀法專破日式白刃戰拼刺術,具體的刀法其實只一招,出刀的時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來,刀背磕開步槍,同時刀鋒向前畫弧,正好砍人家腦袋,其威力在於揮刀的同時盪開對方武器,因為和劈砍是一個動作,對手來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所以,日本人怕大刀隊,並不是一般的宣傳,而是確有其事。

美國軍隊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發現同樣問題。美軍的衝鋒鎗槍身較短,白刃戰拼刺刀吃虧,最初近戰中往往用長點射彌補其不足。日軍實施夜襲等行動時,多為奇襲,使美軍來不及用密集彈幕將日軍切斷於戰線之前,一旦進入混戰,沒有經驗的士兵用衝鋒鎗掃射造成的己方傷亡往往比敵人造成的還大。

美軍通過總結,認為白刃戰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槍對抗日軍的刺刀。它的長度短,可以輕易轉向任何一方射擊,射擊姿勢也可以五花八門。手槍子彈裝藥少,即便近距離擊中第一個對手後也不易貫穿擊傷後面的自己人,而威力範圍遠超過刺刀。如果彈倉子彈都打光,還有刺刀逼過來,那就只能認命了,不過,美軍制式手槍填彈七發,等於有連發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戰中很少有人能有機會連發七刀,這個機率太低了。

德國軍隊

惟一不重視白刃戰問題的大概就是德國人了,這和其戰術運用和裝備有關。德軍進攻特別重視裝甲部隊,近戰的機會不多,防禦重視工事和裝甲部隊的配合,近戰的機會不是沒有,卻多發生在狹窄的工事、建築里,比如史達林格勒會戰。這時,德軍多用爆破、掃射,比用刺刀的機會多得多。

這樣,就被德國人總結出了「衝鋒鎗加手榴彈打近戰金不換」的真理,其實,德國人不是不能白刃戰,他們更擅長在狹小空間用匕首解決問題。

三棱刺的謠言

第一個謊言:傷口不能縫合

(縫合方法如上圖)

第二個謠言:塗毒

(條件惡劣,細菌感染)

在鋼材冶煉過程中無論是鉛還是砷都是應該被排除的雜質,因為它們都會嚴重影響鋼材成品的品質。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確實有越軍被三棱刺刺中並且傷口感染的事情,於是就被神話成三棱刺上帶毒了,實際情況是當時三棱刺為了防鏽抹上了槍油,而戰場上三棱刺難免會粘上泥土一類的髒東西,加上戰場是在熱帶雨林地區,傷口本身容易潰爛…於是乎:三棱刺上的槍油+泥土之類的髒東西+熱帶雨林條件+越軍確實不怎麼樣的醫療水平=越軍傷口不易癒合,於是就變成了三棱刺帶毒的神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