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亞、浩鼎新藥臨床解盲失利,IPO市場出現潛規則,在募資困難下,昨日BTC(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中砲聲隆隆;專家表示,目前興櫃有17家、上櫃有3家,未來1年內若沒有資金挹注會很慘,骨牌效應會導致產業崩盤。


BTC昨日下午進行最後一場議題,聚焦資本市場。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表示,泡沫化是一個新興創新產業必經的過程,但這幾年幾個生技事件,生醫資本市場一點生氣都沒有了!政府從2009年的勇敢開放,台灣成為各國稱羡的生技籌資市場,轉變成「有效監管」,「扼殺」了好不容易形成的資本市場。


張鴻仁以泰福的競拍失利和主管機關要求大股東鎖股延長期限,甚至公司獲利才能開放為例,指出政府要求申請上市櫃公司一定要有「獲利能見度」、「授權能見度」等措施,實施至今,是否達到當初設定扶持色產業、活絡市場成交量並與國際資本市場交流合作開拓新創業務的目標?


金管會副主任委員鄭貞茂表示,不同的資本階段,審查的條件都不會一樣,絕對不存在所謂潛規則、黑箱作業,泰福事件是業者自己強調3~5年可以獲利,自願被鎖股,在上市櫃申請時,絕對沒有刁難。


益安生醫董事長張有德認為,泰福自願鎖股,並成為上市櫃公司掛牌潛規則的害群之馬邏輯不通,如果真的是如此,希望泰福自願解除鎖股。


張有德說,目前興櫃及上市櫃的審核辦法,似乎是以獲利的可能性作為審查標準,然而,生技公司卻是很難有穩定獲利確切時間點。因此,生技公司的因應措施,就是盡量緊壓獲利時間,甚至設法寫出可能達不到的目標,這樣的情況,只會造成惡性循環。


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表示,生技是新創產業,產業特性是研發期需要很多的資金挹注,平均每2年就要新的資金活水,但生技股低迷已有3年,如果政府對資本市場還是這樣約束,產業發展會很「緊張」。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表示,目前興櫃有17家、上櫃有3家,未來1年內若沒有資金挹注會很慘。現在連韓國、香港的創新板都已經出來,鄰近各國資本市場的都在加速開放、改革,台灣資本市場持續低迷,若導致優質生技公司面臨財務危機,恐怕是政府不樂意看到的!


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建議,美國生技產業IPO時,主要以專利與法規兩點來衡量生技公司的價值,而非獲利營收,有專業的專利律師進行分析查核公司無形價值,承銷券商部分則訂定公定的總承銷量市值比例(5%~8%)作為服務費用,讓股價回歸市場機制。台灣若要效仿的話,可以成立類似第三鑑價單位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