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上別急著起床,並記得保暖
中風最常發生在季節變化、早晚溫差大的時候。冬天早上起床時,先別急著從溫暖被窩爬出,可以坐一下,或賴個床,讓身體適應外界溫度後再起身。
外出時記得帶外套或帽子、圍巾,保持溫暖。
2.早餐後喝杯溫開水
早晨喝水主要是幫助腸胃蠕動,讓早餐後排便順暢,否則水分不足或排便時過度用力,都容易造成腦中風。
3.定期量血壓
量血壓是預防中風最基本的原則。研究發現,當血壓每降低10個毫米汞柱(mmHg),中風的風險可減少一半。不只年紀大的人要注意血壓,服用避孕藥的年輕女性最好能在服用避孕藥之前先量血壓。
4.平時適度運動
每天只要運動15分鐘,一周90分鐘,就可減少24%的中風風險。有高血壓但持續運動的人,甚至可減少34%的中風風險。
運動對於曾經中風的人,也能預防二度中風。不運動的人血管容易堵塞,一旦血液循環差,往往小動就會出大問題。
5.飲食清淡,少油、少鹽
少油、少脂肪的飲食能降低膽固醇,避免缺血性中風,美國心臟學會建議從脂肪食物攝取的熱量,不要超過每日總熱量的30%,每日膽固醇的攝取最好少於300毫克。一顆雞蛋膽固醇含量約260毫克,因此每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
從高脂魚類攝取Omega-3脂肪酸,有助控制血壓,並預防血管發炎。或是早餐吃燕麥加一把堅果,燕麥的水溶性纖維可減少腸道吸收膽固醇,改變血中脂肪酸濃度,降低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堅果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維持動脈血管健康與彈性。
少吃培根、燻肉、少沾滷汁、少用市售高湯塊,可減少攝取過高的鈉含量,避免水分滯留體內而失衡,增加血壓與心臟負擔。
6.平時量脈搏,40歲以上定期做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
研究發現,40歲以後有四分之一的機會發生心房顫動,年紀愈大機會愈高。
心房顫動是引起中風的潛藏殺手。如果患有心房顫動,引發中風的機率約為一般人的5倍,死亡風險也高出2倍。因此建議每天量一下脈搏,正常人心跳平均每分鐘跳動60~100次,脈搏與心臟的跳動次數相同,若發現自己的脈動次數過低或不規律,要趕快看醫生。
另外,40歲以上體檢應加做心電圖及頸動脈超音波,以檢查是否有心房顫動,並測量頸動脈內層厚度及動脈硬化的程度,以判斷是否有腦中風的風險。
45歲以上,有中風家族史、代謝症候群或吸菸、偏頭痛等危險因子,建議可加做腦部磁振造影或腦部全套檢查。
7.曾患有子癇前症的懷孕婦女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以預防中風
過去我們多將阿司匹林視為預防二度中風的藥物。但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中風學會最新建議,曾患有子癇前症或屬於高風險族群的婦女,可在懷孕12周起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雖然子癇前症在生產後就會消失,但婦女若在孕期有妊娠高血壓或子癇前症,未來高血壓、中風的機率也提高。
已有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病人,阿司匹林建議劑量為50~100毫克;服用時須注意是否出現潰瘍、胃腸道出血或穿孔的副作用,一旦發生便須停用。
對於65~79歲的婦女,也建議她們每日服用81毫克的阿司匹林,以預防血栓形成。
8.藥物+改變生活習慣,可有效預防二度中風
研究指出,預防二次中風,與其在腦內植入擴張動脈的血管支架,增進血流,還不如服用藥物及改變生活習慣(如運動、避免肥胖、戒菸等)來得有效。
而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人,務必定期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才能預防再度中風。中風患者出院後使用抗血栓藥物,將來3個月內再度中風的比率下降67%。心房顫動患者中風後如服用抗凝血劑,3個月內再發生中風的死亡風險也可降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