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變天腿就疼,只要調理好這一方面,緩解疼痛比吃藥還快

康兮壽兮健康講堂 2017-10-02 11:40

關節腫脹、疼痛、“晨僵”……類風濕關節炎讓無數患者痛苦不堪,甚至有人用“不死的癌症”、“活著的殭屍”來形容這類病人。許多類風濕患者每逢降溫或下雨,關節早早就開始不適,有的患者戲稱自己的關節比天氣預報還准。

什麼是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風濕病中的一類。常以乏力、消瘦、低燒、手足麻木為前期癥狀,逐漸發展為某一關節病變,出現多關節對稱性腫脹和疼痛。如果未經控制可引起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喪失,甚至累及心、肺等重要臟器。

類風濕關節炎的致殘率較高,若3年內不及時就醫治療,70%的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的軟骨和骨破壞,5到10年致殘率為60%,30年致殘率高達90%,伴有關節外受累者死亡率升高1倍。

類風濕關節炎跟“風”和“濕”無關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感染、免疫紊亂、性激素等有關。西醫所講的風濕病是指免疫等因素引起的與關節疼痛有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與中醫講的風濕病字面相同而意思相差很遠。而吹風、潮濕等“風”、“濕”因素,可能誘發骨關節炎、筋膜炎等癥狀,和類風濕關節炎本身的發病並無直接和明確的關係。比如,廣東、江淮等南方地區要比北方潮濕得多,但不見得那裡患類風濕關節炎的人會比北方多,南方人插秧插稻也經常光腿踩在水裡,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類風濕關節炎。所以,是否會患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取決於個人體質、遺傳及其它多種因素。

為啥關節能“預報天氣”?

那為什麼每逢陰雨天,類風濕患者的關節會格外不適呢?正常生理狀態下人的關節腔內壓是要隨著外界大氣壓的變化而調整的,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在內的慢性骨關節疾病患者的關節及周圍血管神經功能不健全,關節液循環不好,皮溫升降遲緩,因而對氣候的變化不能馬上適應。而往往陰雨天之前,氣壓會變得比較低,這時關節內壓不能適時隨著氣壓的變化進行調整,所以引起關節在陰雨天疼痛加劇和腫脹。但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必要在陰雨、寒冷的天氣下注意保暖,尤其是關節部位,可以減輕癥狀。

中醫里沒有風濕病的概念

中醫里並沒有風濕、類風濕的概念,而是統稱為“痹症”。痹症是由於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癥狀的一種疾病,輕者病在四肢關節肌肉,重者可內舍於臟。中醫感受風斜中病叫行痹,感受濕斜中病叫著痹。痹症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及飲食等有密切關係。可以說,痹症的臨床表現多與西醫學上的風濕、類風濕等疾病相關,但與類風濕不同的是,痹症是可以治癒的。

類風濕一直不好,與飲食有關

現有的抗類風濕藥物,長期服用後都有較大的副作用,因而臨床醫生也期待著能通過調整患者的飲食,去掉對疾病不利的因素,從而減少藥物的用量,甚至停葯。這方面的努力已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經過研究,不飽和的長鏈脂肪酸,如魚油,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如硒可使類風濕患者的癥狀緩解,可以減少疼痛和腫脹的關節數目,減少晨僵的時間,增強握力,延緩疲勞等。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長,病人又常常終年服藥,脾胃往往受到一定影響,進而影響食慾。因此,平時應注意改善病人的營養攝入,促進病人的食慾。

酸性鹽類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內引起相應炎症,會導致類風濕關節炎。這說明,調節身體的酸鹼平衡是緩解類風濕關節炎的有效途徑。研究發現,生長在新疆的帢馬谷是自然界中少見的一種富含有機活性碱的植物。除了富含鈣、鐵、鋅、鉀等有益健康的鹼性礦物元素及有機生物碱外,還含有19種氨基酸、蛋白質、粗纖維、亞油酸、類黃酮、多糖、皂甙等物質,是一種比人蔘更為合理的植物根莖,可以同時對身體的各個臟器進行全面的營養調節,達到酸鹼平衡、改善體質的作用。

古代醫書《大醫典》中記載帢馬谷:“填精壯腎、軟腸通便、通利關節;治腎臟瘦虛,骨節不利等。”在中國長壽縣之一——柯坪縣,到了那裡其中一個村,總共25戶人家,卻有3位百歲以上的維吾爾老人,其中年齡最長一個是109歲,五世同堂。90歲以上的就有11個。他們生活都能自理,而他們的養身之道就是天天喝一點帢馬谷。

總之,類風濕病人的飲食要保持營養的均衡攝入,避免多食超重,加重關節負擔。另外,關節功能鍛煉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非常重要,可以緩解疼痛、增強肌肉力量、增強關節的活動度、預防畸形,但要循序漸進地進行,盡量避免過度活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