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肺癌是呼吸系統常見病之一,在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在男性中居首位,在女性中僅次於乳腺癌。全國各省市、各區縣醫院腫瘤科越建越多,腫瘤科病人越治越多,其中肺癌是大多數腫瘤科的多見病種。可見,肺癌是常見腫瘤。那麼古代有肺癌嗎?古代發病率如何?古代中醫怎麼診治腫瘤的呢?
中醫古籍中雖無“肺癌”一詞,但據歷史和文獻資料,古代一定有肺癌這種病。但是由於沒有統計學、沒有流行病學,只有各種醫案醫論,且都是零星記載,難以推測出整個古代社會的患病情況。古籍記載“肺積”病人“脹滿咳嗽, 咳唾膿血”,這裡所提到的“肺積”和釋義和病情記載特別像現在的肺癌。“久咳勞傷, 咳吐痰血, 形體消瘦”、以及“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疼痛引胸背”等等描述非常象消耗嚴重皮包骨頭的肺癌晚期病人。
肺癌影像學
中醫對於肺癌的病因認識又如何呢?“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古人對於肺癌病因的認識較為深刻, 對後世影響深遠。正氣是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並能抵禦外邪的一種能力,正氣虛弱則衛外無能,易受邪氣侵襲。古人非常重視正氣在肺癌發生中的作用,認為正虛是肺癌發病的基礎。除此之外,古人還認識到肺癌發生與外界環境因素、年齡因素、情志因素、吸引飲酒等有關,譬如《外科啟玄》記載:“癌發,四十歲以上,血虧氣虛…”現實中,40歲以上確實是肺癌的高發年齡段。再譬如《靈樞·九針論篇》 :“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就意識到癌瘤發生與外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煙草被認為肺癌的首要禍患,在清代《醫門補要》記載:“表邪遏於肺,失於宣散,並嗜煙酒,火毒上熏,久鬱熱熾,爍腐肺葉”,發為癌病。總而言之,肺癌的發生,是在臟腑正氣虧損的基礎上,外感外界六淫不正邪毒,內傷七情飲食,或嗜食煙酒辛熱之品,導致肺氣宣降失司,積聚成痰,痰凝氣滯,血行受阻,瘀血痰濁留結而成。
古代中醫
可見,古代中醫對肺癌已有察覺和比較深層次的認識,當然限於時代條件,有認識上的時代缺陷,比如看待肺癌,絕不像現在醫生要找肺癌在哪個肺葉上?它的病理學屬性如何(腺癌,鱗癌)?它的惡性程度如何?等等。瑕不掩瑜,古代中醫對肺癌的認識宏觀而大體,認為肺癌的發生是人體整體功能學的異常表現在肺上而已,絕不單單是肺上某個部位長了一個包塊而已,所以古代中醫治療肺癌絕不單單治肺,而是整合望聞問切四診特點,概括疾病和證候特點,才擬方施藥。
黃帝內經
古代中醫治療肺癌,留給後人更多的是治療原則和治療思路。比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病情急而早期,宜採取得力措施“驅邪”,早期肺癌採取外科手術直接切掉何嘗不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呢?病情慢而趨於晚期或者恢復期,重點要放在扶正上,正如名醫張元素在 《活法機要》 中指出:“ 故治積者, 當先養正則積自除。 譬如滿坐皆君子, 縱有一小人, 亦無容地而去, 但令其真氣實, 積自消矣”。《內經》雲“大積大聚, 衰其大半而止”,肺癌晚期或者複發後的放化療,評價為PR的何嘗不是衰其大半?清代名醫李中梓“初者, 正強邪淺,則任受攻;中者,邪深正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正氣消殘,則任受補”更是分階段治療肺癌的重要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