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新聞中又出現學生自殺的新聞,總有許多人認為,是年輕人抗壓不足。但在專家眼中卻不這麼認為,提出一些關於青少年自殺的心理分析。(圖/映画 KADOKAWA@youtube)
如何知道孩子在自殘?要知道確實很難,尤其當青少年如此擅長於隱藏自殘的行為。他們會在衣服覆蓋之處自殘:穿長袖衣服或長褲來遮掩傷疤或新的刀痕。他們不會說自己在做什麼,通常連對自己的朋友都會隱瞞。請留意青少年子女穿衣服時是否露出手或腳,那是你所能得到的最佳暗示。有時察覺異狀的最好時機,是當青少年不像平常的樣子,或是他們的朋友憂心忡忡地來找你,因為那些朋友或許看到了一些刀痕或傷疤。
首先,父母能做的最糟糕的事,就是告訴孩子他們沒什麼好煩惱或足以難過的事。原因之一是,這個說法通常不正確;青少年可以有很多他們選擇不跟父母分享的問題;有個跟他們說生活很容易、而他們沒問題的父母,只會讓青少年更不想跟父母坦承困擾自己的是什麼事,也會讓青少年覺得父母不夠關心他們,而不願參與他們的生活。另一個父母會犯的錯誤是,問子女是否因為其他人都在做,就跟著一起做,這可能被他們解讀為一種對青少年人格的汙辱。
青少年自殘的理由
如果父母們能進一步了解青少年子女從事自殘行為背後的邏輯,而其他青少年為何不會為了同樣的理由傷害自己時,會是個好的開始。
1. 有些人之所以傷害自己,為的是擺脫麻痺感。青少年在經歷一個創傷經驗後,通常會有的感覺就是麻痺,而這不是個好玩的感覺。完全無感並不是一般正常人想要的狀態,自殘是一種從麻痺狀態中「清醒過來」的辦法。這是一種追求感覺的辦法,因為青少年寧願感受痛苦,也不要感受空洞。
2. 有些人自殘是認為自己罪有應得,這是他們創造的自我處罰形式,因為他們太過痛恨自己。通常當青少年從事自殘行為時,他們都處於一種解離的狀態,他們不會感覺到平時會感覺到的痛苦。父母不該將「自我傷害」與「喜愛痛苦」混淆,因為青少年子女喜歡的不是痛苦,而是加諸痛苦的過程。我曾聽人這樣形容過自殘行為:就像你跟一個自己極端厭惡的人被關在同一個房間裡,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你難道不會想傷害他嗎?」
3. 慢性自殘。再來,我認為慢性自殘比一次性的自殘來得嚴重。如果青少年做過一次自殘,然後發現這不是個好主意並決定就此停止,這種情形算是正常許多。我認識一些嘗試過一次性自殘的人,他們沒有什麼潛在難解的問題,整體來說,身心也都相當健康。有別於多次性的自殘,一次性的自殘需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
有些父母真的不了解什麼叫做自我傷害,我認為能從這點開始理解很重要。你的孩子不是瘋了,他們只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你必須把他們當「人」一樣好好對待,不要認為他們毫無希望 當一名青少年會進行多次的自殘,這通常表示存在一個潛在的難解問題。為這樣的青少年安排接受心理治療,或是讓他們跟父母、跟親近的兄弟姊妹,或是跟一個他們崇拜的人談談,都會有幫助。從旁陪伴青少年是最重要的事,讓他們知道當有需要時,你一直都會在;而不論發生什麼,你都會始終如一地愛著他們。對他們咄咄逼人沒有任何助益,因為自殘者不會因為人家叫他不要做就停止自殘;他們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一個他們必須自己去經歷的過程,進而了解自殘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如果青少年正透過割傷自己來自殘,這通常不會是他們唯一試過的自殘辦法。燙傷、催吐、絕食都是普遍的作法,因此,這些也會是需要被處理的議題。透過傷害自己,孩子企圖控制自己的感覺:受傷所產生的感受,孩子會說:「我寧願感受自己所創造的痛苦,也不要感受朋友和家人強加給我的感覺。」
青少年自殺的警訊
對於最愛的校外活動不感興趣;工作上出現問題,對工作失去興趣;藥物濫用(包括酒精及合法與非法藥物);行為問題;從家人和朋友圈撤退;睡眠型態的改變;改變飲食規律;開始不在意衛生和個人的外表;嚴重難以專注;學校成績一落千丈;對學校作業失去興趣;從事冒險的活動;抱怨無聊的次數變得更頻繁;對於鼓勵不像過去那樣有反應。
如果青少年子女出現任何一種自殺警訊,父母都要認真看待。鼓勵他們跟你談話,或是幫忙找到一個他們可以談話的對象。就算他們在過去曾威脅要自殺,卻沒有真的付諸行動,仍要真誠地表達你的關心,並對他們進行真正的傾聽。他們需要看見一道希望的曙光──讓他們知道,不論現在的情況看來有多糟,總會有個「雨過天晴」的明天在等待著他們。
跟孩子談自殺時,很重要的是,要使用諸如「自殺」與「死亡」這樣的字眼──別怕會將你以為青少年子女從沒想過的概念介紹給他們,而迴避這些字眼。你可以問孩子,如果他真的結束自己的生命,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這麼問,可以幫助你找到真正在困擾他的問題。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任何自殺的警訊,不要遲疑,馬上尋求專業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