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過後池塘裡多了8隻「大魚」,村民拉上岸後才發現事情不尋常

越南一個小村莊,因為當地濫砍濫伐造成該地遭受了嚴重的泥石流。從圖中能夠看到這個村子的小水塘也徹底變成了淤泥池子,成果下了一場大雨後,淤泥裡居然來了一群「大魚」。

Advertisement 

這些「大魚」共有8隻,因為深陷而無法動彈,鄰近的居民聽聞音訊後,紛繁趕過來圍觀。

我們議論紛繁想辦法要將這些「大魚」抓上岸來,最後一致同意運用繩子和機械悉數拉上來。

等悉數上岸後,我們發現所謂的「大魚」悉數都是「大象」。原來這8隻大像是從其他地方遷徙過來喝水的,沒想到本來清澈見底的水塘變成了奪命的淤泥塘。幸而遇到這些好意的村民,不然真不知道會面對怎樣的命運!

象,通稱大象,是目前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於長鼻目,只有一科兩屬三種,即象科(學名:Elephantidae),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廣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非洲象產於非洲,它們可以生活於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乾旱的叢林。非洲象是陸地上身體最重的哺乳動物,耳朵和長牙都長得較大,皮厚多褶全身的毛很少。它們的食物主要包括草、草根、樹芽、灌木、樹皮、水果和蔬菜等。它們每天要喝30-50加侖的水。

非洲象的平均年齡在60-70歲。象群由一頭老雌象帶領,象群一般由8/10-15/30頭大象組成。頭象和雌象一直生活在一起,而雄性非洲象在14-14歲青春期離開象群。有血緣關係的象群關係比較密切,有時會聚集到一起形成200頭以上的大型群落,但是這只是暫時性的。

研究表明非洲象有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性情及其暴躁,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

非洲森林象:生活在非洲的叢林低地,並在叢林邊緣地區與其他體形較大的非洲象交配。非洲森林象大約2.4-2.8米高(7.9 - 9.2英尺)、1800-3200公斤(3968-7055磅)重。它們的象牙是筆直地向下生長,而耳朵則呈橢圓形。

非洲象是草食性動物,主要吃香蕉,樹葉,樹皮,果子等, 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150到28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

非洲象

每群都由雌象統帥,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後代,雄獸在群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群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群體中。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行動時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無論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體中的成員之間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

非洲象的步子邁得很大,每一步都盡量跨得遠一點,很適於膛過泥地。為了採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要穿過溪流、湖泊、沼澤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極有耐性的漫長的尋食旅行。因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聯絡的聲音和氣味,無論走出多遠,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額上的一個能震顫的部位發出聲音信號,頻率大多在低頻的14—24赫茲之間,人耳不能聽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聞的諧波。

非洲象在草原上大多用溫和的方式與其他動物競爭。只有在憤怒或恐懼的時候,才有可能傷害其他動物,此時就是犀牛也不敢靠近。雖然非洲象的成體不懼怕任何動物的進攻威脅,但幼仔卻無力抵擋獅、鬣狗、野狗以及禿鷲之類的襲擊,所以在休息時群體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進行防禦和自衛,而雌象即使感覺到一點危險,也會用長鼻子來提醒幼仔。在群體進行長距離、大規模的遷移時,幼仔必須緊緊地跟上,不過雌象也會不離左右地進行保護,隨時擊退企圖進犯的食肉動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