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一段話:孩子 你可以不優秀,但絕對不能沒教養!

(圖片擷取自 holyshare)

海邊度假的時候,許多孩子一起在玩沙子。

女兒一路小跑,準備去搶奪別人的玩具,

我一把抓住女兒剛要落下的手,把她拉了回來。

女兒儼然已經是個「戲精」,見到母親後佯裝哭泣。

她是篤定了她外婆會責備我,不由分說地責備我。

果然,母親說:

「你把孩子弄哭了,

孩子搶玩具不正是孩子的佔有慾的表現。

這是孩子的必經時期,不必大驚小怪」。

女兒看著我,露出得意的樣子。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說,三歲見老。

不放大孩子的缺點,

但也不縱容孩子的壞習慣。

不被打,但也不能打人,

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教養。

母親沒有吭聲。

身體雖有缺陷,但人緣卻很好...

回去的路上,我和母親說了一個故事:

一個殘疾的小男孩,天生並不靈敏。

除了身體上的缺陷之外,

似乎大腦的發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較弱。

他每一次考試都是班級最後幾名。

可是,他卻是班上人緣最好的。

在小學的時候,他有很多朋友,

外出遊玩的時候,

總是有很多同學爭先恐後想幫他推輪椅。

到了初中,每個生日,

有很多同學給他禮物,

他們邀請他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

為什麼?

一、他對誰都很禮貌。

他懂得愛人也愛己,

他懂得接受時禮貌,拒絕時也彬彬有禮;

二、他為人不貪心。

不貪心別人對他的愛,不貪心別人的玩具,

他不會覺得自己殘疾而應該享受更多的愛,

他常常一跛一跛地去集體活動,

和那些快遲到了的同學說,

沒事,我自己慢慢過來就可以。

他知道自己應該得多少,也知道別人應該得多少;

三、他懂得分享。

每次母親帶給他的喜糖,

他都會帶到學校,給同學吃,

倒並不一定有多昂貴,

也並不會多好吃,

但是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卻難能可貴。

母親說,我知道你說的是誰。

前些日子在路上碰到他,

看到他和一個保安室門口的大叔在聊天。

後來,保安室門口的大叔說:

這樣一個有素質的男孩,

根本不用擔心生計,走到哪裡,

都有人願意幫助他。

這個男孩子並沒有傳統定義上的優秀,

不能夠成為職場精英,

也根本取得不了任何所謂的成績,

更獲得不了體面的工作。

但是因為他的為人,也就是教養,

使他過得並沒有那麼孤單。

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高不高,

一個人的教養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遠不遠。

我認識一個培訓機構的校長。

他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做過一個研究。

他發現,一個班上,

如果這個學生有足夠好的人緣,為人純良,

那麼長大後必定能夠在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

而那些成績優異但有些孤僻的孩子,

可能在學校裡尚且出色,

到了社會之後,

除去一部分成為了頂尖的科研人才,

剩下的便默默無聞,

甚至還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因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很多年後,

你就發現,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能力超群的人,

不需要比拼EQ外,

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

而這個人品,與他成長環境、家庭教養密不可分。

如果說外貌是人的第一張名片,

那麼教養是一生的盔甲。

我也有一種感覺是,在我的學生時代,

那部分與人為善、彬彬有禮、

為人正直、勇敢果斷的同學,

無論成績是否優異,

在踏進社會之後,都混得風生水起。

而那一部分性格脾氣古怪

或是伸手打人、張口爆粗的人,

多年之後,依舊還是原來的模樣。

其實,到了我們這代人成為家長後,

大部分人還是會不經意走了父母的老路,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養孩子的能力上,

比如什麼時候會開口說話,什麼時候會走路,

什麼時候會寫字,什麼時候會數數。

但我們最不能忽略的,卻是在每一段時期,

糾正孩子身上最不該有的習慣 —— 暴力、搶奪和刁蠻。

我特別認同的一句話是:

窮養也好,富養也罷,但教養最不可缺。

孩子從來不是我們的工藝品,

但我們有責任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不磨平孩子的個性,也不縱容孩子的缺點。

未來的某一天,希望她活在人世,

對於她自己,是一件高興的事,

而對於人間,是一個美好的存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