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兒子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回家後跟為娘的說,老師在學校問他說:「我在聯絡簿寫你在學校做錯的事給媽媽看,媽媽都沒有處罰你嗎?」
兒子疑惑的問我說:「媽咪,為什麼老師要這麼問?」是呀!其實為娘的也不懂,孩子做錯事後,大人要在乎的是處罰?還是如何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兒子雖然是個貼心善良的孩子,但畢竟是男生,難免愛玩調皮搗蛋,要說他從來不曾讓為娘的抓狂,那就太假了。小時候,也曾經不小心讓為娘的理智線斷了,狠狠的修理了他一頓,但卻發現,當下他哭得悽慘我看了心疼,而過後事情再發生的機率卻沒有降低,那麼,到底處罰了誰?回想有一次,老師特地打電話來說兒子在學校打掃的時候,把書架推下了櫃子,剛好砸到蹲在一旁的同學,老師很生氣的說兒子「不聽話」,每次都愛玩講不聽!為娘的當下先關心了同學的狀況,還好只是稍微敲到手臂,有些疼痛但沒有其他傷害,放下心來以後,為娘的希望能了解事情的始末,再來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放學後兒子告訴為娘的事情經過和他的想法,他說因為書架後面很髒,打掃時他是負責擦那個區域的,所以他想移動書架把它擦乾淨,卻不小心沒扶好就掉下去了。還記得當時他回答:「我的工作就是把那裡擦乾淨,所以我想要試試看。」讓孩子了解自己錯在哪裡並思考怎麼做會更好,比處罰更重要說實話,聽到這裡,其實為娘的很開心孩子願意負起他的責任,並嘗試著想辦法來完成他的任務。孩子的出發點沒有錯,孩子想負責任把該做的事情做好的心意也沒錯,真要說孩子有做錯的地方,頂多是完成這件事的方法不夠好,但人生不就是這麼回事?錯誤中學習經驗也是一種成長。最後,為娘的請兒子想想,該怎麼做會更好?我可以像老師說的一樣處罰他,但卻可能讓他誤認為,原來他想把他應做的工作做好是錯的;我也可以直接告訴他,應該要怎麼做才對,但那是「我說的」,他不見得會真正聽進去,甚至確定了解該怎麼做。為娘的希望孩子做錯事情後,能自己把事情從頭到尾想清楚,明瞭自己哪些地方做錯了,為什麼錯?然後再自己思考,找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法,當然,最好有機會可以讓孩子立刻重新做一次,如此一來,孩子才能真正從錯誤中學到經驗。當然,也不可能生活中都沒有處罰這件事,例如兒子忘了帶作業回家,除了讓他自行去學校面對沒寫作業這件事(其實這也是一種處罰了呀),也在事先溝通過,學生的本分就是自己記得把作業帶回家主動完成功課,因為他沒盡到自己的責任,所以處罰他當天不能看電視。家裡的規則是「做完該做的事,才能做想做的事」,而看電視這件事是他想要他在乎的,因此這個處罰他很有感,會覺得難過,但也知道自己沒做好,所以下次會更記得提醒自己。處罰,不是為了大人一時的情緒抒發,更不是為了展現大人的權威,只是希望透過一點痛覺—不管是打手心這種身體上的痛覺,還是剝奪看電視等樂趣這種心裡的痛覺—的提醒,期待這痛能幫助孩子記住錯誤,下次別再犯。但回到問題本身,終究還是得引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觀念,終究得讓孩子學會思考,該如何讓自己更好,才是為娘的想給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