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email protected],CC BY 2.0
你出生的地方決定你未來成功的一半,這句話多少有點真實。
這也是為何全世界的人民,特別是中國,都努力想從鄉村移居到城市的原因。這幾年更興起所謂的「超級城市」,動輒有上千萬人口。
亞馬遜8月宣布要以50億美元打造「第二總部」,可望創造5萬個工作機會,吸引北美238個城市爭取,連上月遭颶風蹂躪的波多黎各也遞件。亞馬遜原來總部在西雅圖,現在已到達擴充極限,不得不向外延伸。
亞馬遜開出的條件包括寬廣的土地、頂級的大學,多元的文化、以及合理的營運成本。
一個城市的命運是否可在短期扭轉?答案是絕對可以。最近《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提到美國東部荒廢的鋼鐵城市,最近突然得到新生。由於電商興起,需要許多倉庫來儲存貨品,這些工廠改建成大型倉儲中心,產生不少優質工作。
從美國到中國,電商不僅改變商業型態,也重塑城市面貌,像亞馬遜創造大量工作,甚至可以帶動經濟成長。
阿裡巴巴亦然,它徹底改變杭州的基因,今天杭州是中國最重要10多座引領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之一。20多年前,杭州還只是一個文化旅遊城市,連商業城市都稱不上。
然而今天,每年全球網際網路大會在杭州舉辦,馬雲剛投資1,000億成立超級智庫達摩院,並在西湖邊建立世界一流的湖畔大學,由台灣人設計。
20多年前,隨著新加坡工業園設立,蘇州由一座傳統園林城市一舉躍升為中國新科技中心。伴隨著鄰近的崑山,大量台商電子業進駐,蘇州成為電子製造重鎮。時至今日,隨著時代變遷,硬被軟取代,蘇州已被杭州超越。
看著中國新興城市風水輪流轉變,令人不禁想起台灣。
據統計,台中市人口數7月底已達277萬多人,超越百年來一直位居全台第二的高雄市,躍居台灣第二。隨著人口不斷湧入,產業多元發展,未來台中前景一片光明。反觀高雄,因為產業結構調整,人口成長緩慢,加上空污嚴重,經濟活力出現明顯危機,儼然是台灣的底特律翻版。
每個城市都應找到自己的定位,高雄的定位是什麼?前一陣子陳市長努力爭取台積電將3奈米廠設在高雄,明顯搞錯方向。高雄不像台南,有南科的產業群聚,再加上缺電缺人,很難打造成高科技中心。這令我想起多年前哈爾濱也想發展半導體產業,給出優厚條件,但無功而返。
高雄最可惜的,是爭取錯了對象。陳市長緊抓著張忠謀,卻眼睜睜看最能代表高雄的在地企業家,義聯集團總裁林義守,遠赴美國投資鋼鐵廠。林總裁近年在高雄積極投資遊樂園及醫院,協助高雄轉型,為何不能再續前緣?
憑良心說,高雄這幾年做了不少努力,往文創及國際活動轉型,但似乎仍然還不夠。
未來城市彼此會融合,「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一例,深圳正逐漸把香港掩蓋過去。高雄或許應主動和台南整合,現在還可探討「新高市」,未來可能只有「新南市」這個選項,正如同兩岸的關係。
是否沒落的城市就會一直沉淪下去?不見得,最好的例子是近期台北市西區的復興。由於地價太高,這幾年台北市東區商圈逐漸往西移,聚集人潮的新地標變成西門町,而且以年輕人為主,充滿活力。
這對我而言,簡直難以想像。幾年前我走在西門町街上,看著小時候繁華街道的衰敗,有無限感傷,我不願再看它,但是我錯了。
西門町的復甦,證明任何城市都能扭轉自己的命運,但必須重新定位。網際網路的興起,可帶動城市快速轉型,特別是走向智慧城市,以及利用電商改變產業結構和工作性質,這方面台灣還仍在摸索。
從這個角度觀察,高雄一樣可以翻轉,但需要新經濟的協助。
沒有人能永遠領先。20多年前,講到high tech,大家都想到新竹高科技園區,今天變成中科,但5年後,可能會被南科取代。
在和時間的賽跑中,台灣似乎選擇「維持現狀」。中國電商發展的先進程度全球第一,刷臉辨識、無人商店、無人機運貨,這些都是已實現的事實。蝦皮橫掃台灣,反映出台灣民眾對更好、更先進服務的嚮往與追求;如果我們做不到,就應該開放別人進來,而非予以封殺。
我一直很喜歡的例子是深圳。深圳選擇「騰籠換鳥」,勇敢放棄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因為它仰賴的只是廉價勞力。在此同時,深圳積極擁抱掌握明日技術的騰訊與華為,運用科技改變在地人的生活,賦予城市智慧創新的面貌。
未來機器會超越人類,AI將翻轉人類生活,改寫我們今天所有的產業。中國大陸走在時代前沿,引領智慧未來的發展。台灣雖然落後,但卻保留了人的溫度。
當今最流行的概念,是O2O,也就是虛體加實體,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台灣線上不成氣候,主要還是線下。我一直在想,未來兩岸的融合,會不會走上這種新經濟模式?
大陸有三個姓馬的名人:阿裡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以及平安保險的馬明哲。他們共同投資了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眾安,成立只有4年,上個月上市,集資15億美元,股價5天就漲了6成,成為Fintech的飆股。
小時候,我們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三馬統一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