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為了減少麻煩或因為沉浸在喂飯的快樂之中,忽略了一個問題:隨著寶寶慢慢長大,他已經漸漸掌握了自己吃飯的本領。爸爸媽媽每天在飯桌上的言行舉止對寶寶身心所產生的烙印遠比學校的功課更要深刻。不論是對寶寶胃腸健康還是性格的發展,讓寶寶從小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還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第一錯:
怕手髒,禁止寶寶手抓飯
正確方法:洗干淨小手,鼓勵自己吃
當看見寶寶用小手抓飯的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別碰,髒!”這樣的指令。
然而寶寶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有學習吃的慾望,因此總喜歡自己用手去抓取食物,但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總把寶寶學習的沖動給打回去。
其實讓寶寶學吃有很多好處,不但增加了對事物的興趣,而且還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和手指小肌肉的發育功能,還能增加寶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總是打回寶寶伸出的探索之手,這樣會使寶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吃飯就只能變成一種被動受喂的行為了。
溫馨小提示:在外國一般一歲後的寶寶都有屬於自己的餐桌椅和餐具,爸爸媽媽會只會微笑著鼓勵寶寶自己吃,無論用勺子還是用手,他們都不會阻止。這個時候,讓寶寶們吃得開心,對食物有興趣才是更主要的。爸爸媽媽只需飯前給寶寶洗干淨手,飯後多一點收拾餐桌的勞動量即可。如果怕寶寶自己吃不飽,也可以一邊讓寶寶自己吃,爸爸媽媽一邊喂。
第二錯:
一手摟著一手喂,躺著喂追著喂
正確方法:坐上小椅子,面對面喂養
喂飯的位置也有講究,有的父母認為喂養能否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喂飯位置的講究。
我們經常看到各家各戶都出盡招數哄寶寶吃飯。有的讓寶寶側身坐在自己的大腿上,一手摟著寶寶一手喂飯的;還有的讓寶寶躺著喂、到處追著喂的,喂養方式可謂五花八門。
其中最值得推薦的是面對面喂養,但遺憾的是,僅有一半的爸爸媽媽能夠做到。
面對面喂養第一保證了寶寶的安全,不會跌落或摔傷;第二,寶寶的手腳可以自由的活動,不會因為坐在大人懷裡而受到束縛;第三,更有利於寶寶和爸爸媽媽之間的目光交流,還有利於寶寶觀察事物和自己取食,培養寶寶對事物的興趣和良好的進食習慣;第四也有助於寶寶集中注意力。
溫馨小提示:最好固定寶寶吃飯的位置,而且最好是設在大餐桌旁邊,這樣每次飯菜一上桌,他就能產生“吃飯了”的條件反射。當寶寶的小手能夠熟練掌握小勺時,就可以完全讓他自己吃了。如果寶寶哭鬧,扭過頭、用手推開飯勺,或打翻飯碗時,爸爸媽媽要停止喂飯。
第三錯:
看看電視玩玩具,趁其不備喂進嘴
正確方法:環境要安靜,集中注意力
同樣是給不滿一歲的寶寶喂飯,在小明家,媽媽為了讓不聽話的寶寶吃進飯,乾脆打開電視機,趁著寶寶盯著節目正專注時,趕緊把飯塞到寶寶嘴裡,認為這種辦法可以讓寶寶多吃些。
寶寶吃飯的環境應該盡量保持安靜。開電視、玩游戲、人多吵鬧,都不利於寶寶將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更不利於喂養者與寶寶之間的交流,潛移默化中還會降低寶寶對食物的味覺敏感性和飢飽能力的自我控制性,增加肥胖趨勢。
溫馨小提示:爸爸媽媽要培養寶寶養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可以選擇關掉電視,收起玩具等。在剛開始添加輔食時,可以給寶寶提前喂飯,然後慢慢過渡到和全家同一時間吃飯。(更多知識請關註:准媽媽成長日記)
第四錯:
威逼利誘全用上,喂養交流技術差
正確方法:多些描述語,少作命令言
吃飯的時候環境要安靜,但這絕不等於只喂不說,相反的,一定要勤交流。
盡管絕大多數爸爸媽媽在喂養寶寶的過程中會與寶寶進行語言交流,但比起普通的問卷式調查,“快吃”“來,張嘴”“真棒”“吃得真好”。爸爸媽媽們所謂的交流更多停留在“吃”這個動詞上,30%的爸爸媽媽使用的還是命令式語言。
對於寶寶而言,吃飯的過程其實是一次認識事物和學習語言的絕好機會。例如爸爸媽媽准備了兩道菜,一道是米粉,一道是蒸南瓜。媽媽邊喂邊描述說“這是米粉,你看,米粉是白色的。這是南瓜,南瓜是黃色的,甜甜的,你嘗嘗”。別看簡單的這幾句話,卻包含了顏色、味道等多種信息,對寶寶認識不同食物、提高視覺和味覺感受大有裨益。
溫馨小提示:多數爸爸媽媽,因為缺乏喂養交流的技巧,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和寶寶說話、說些什麼話。其實喂養的時候,可以多說描述性、提示性的語言,多描述食物的特點和喂養的情景,而不是用命令的語言;要努力營造一種愉悅的進食環境,如表揚時要微笑;要以誇獎和贊揚為主;當寶寶注意力不集中時,可以通過改變聲調、低吟兒歌等把寶寶的興趣吸引到食物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