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
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害怕著死亡,像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皇帝盲目的去尋求所謂的「不死金丹」,結果吃了反而提早向閻王報到。古埃及皇室因為擔心死亡會喪失所有的權勢,想在死後也保有生前的享受,於是不惜耗費鉅資興建金字塔,可是現今木乃尹都「躺」到博物館去了。除此之外,人們也非常忌諱談到「死」這個字眼,因此有些醫院就沒有「四樓」。記得曾有這樣的一則公案:
有位員外請一師父為他的落成新居題賀詞,師父寫道:「父死,子死,孫死,生生死死。」員外一看氣昏了,詢問師父何故作如此不詳之語,祇聽得師父說:「先生先死,後生後死,如是循序,乃無白髮哭黑髮之悲,故曰大吉。」
大概多數人接到這樣的題詞時,都會像那員外一般誤以為那是一種咀咒吧?世人總認為生命祇是從生到死的一個短暫片斷,因此總會慶祝生日、哀悼忌日、貪生怕死。這是由於大多數人所使用的是有限式的思惟模式,對生死的認知侷限於非常狹隘的角落中,因此而產生一種強烈的逼迫,使人不僅急於在有限的年歲中去達成種種預設目標,也會隨著光陰的流逝而恐懼著死亡的來到。
事實上,只要我們能將思惟模式由有限式轉變為無限式,就會發現:其實生是死的開始,所以一旦人出生之後,就一分一秒的死去;而死更是生的開始,因為生命是永恆的,肉身只是其中的一個過程而已,之前曾歷經無數,未來也將持續下去。生與死,只是相互交替的現象,而非截然不同的階段,兩者是平等的,祇是立足點不同罷了。當我們出生的那一天,死亡証書就附上來了。然而一般人並不了解,所以一直緊張的要在死亡兌現之前,將全部的理想完成,因此那份逼迫感就成為一切痛苦的來源。一般人或許會覺得不盡然,譬如說有人苦於「三角戀愛」,這似乎和時間無關吧?其實還是有關係的,試想那人如果懂得時間是虛妄不存、而生命無有窮盡的話,可以等下輩子再續因緣,如此一來就可以好好修行了。可是人都認定生命只限於此生,所以就一定要擊敗情敵,否則無法獲得情人。那煩惱就起來了。
印度文學家泰戈爾曾說:「讓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如秋葉。」若能清楚看透生死的實相,就能無畏於死亡。如此一來,生很美,死也很美。就像莊子的老婆死了,莊子並非寡義之人,卻笑著敲盆子唱歌,而我們若能心無所懼的以智慧面對死亡,就可以像他這麼豁達自在地將出葬曲唱得如同凱旋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