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功能,也就是所謂的“脾氣”,脾胃好不好,能不能長壽,其實就是“脾氣”決定的。脾氣足,則脾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通俗地說,就是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我們吃下去的食物。
脾與其他髒腑關系密切,脾胃差很容易影響其他髒腑,所以有“脾胃一傷,四髒皆無生氣”的說法。可見,你的身體好壞,首先還得脾胃說了算。
一、自測是否脾氣虛
中醫對脾虛的人可以總結出4大主要特徵,可以對照檢查自己是否脾虛:
1、看舌苔
舌頭的變化是脾的外在表現。正常健康人的舌苔一般是薄白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舌頭看起來是淡紅而潤澤的。
如果舌苔看起來又白又厚、並且過於濕潤,說明體內寒氣太重,這樣的人怕冷,而且容易冒虛汗;
如果舌苔黃而厚,舌頭邊緣還有非常明顯的齒痕,並且伴有眼睛浮腫的話,那麼說明體內濕氣重,這樣的人則容易消化不良,易疲勞;
如果舌苔很乾燥而且發黑,那麼說明身體內熱過盛、津液虧損、心火很旺,人很容易浮躁,情緒易波動,總感覺口乾口渴。
2、看食慾
在中醫理論中,當濕氣進入體內後最容易傷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進入體內的各種食物和液體,把這些物質轉化為能夠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新的能量。
如果食慾和消化功能下降,那麼有可能是脾濕氣太重了,這種情況多發生於夏季濕熱天氣中。濕氣重的人還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嚴重時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3、看臉色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
4、看晨起狀態
中醫認為,脾氣一虛,肺氣先絕。肺氣虛的人容易氣短,清晨起床,如果感覺胸悶氣短、頭暈腦漲時,說明我們的脾胃功能較為虛弱。如果出現宿便形狀軟爛、黏膩即為脾濕的症狀,說明消化功能出現異常現象。
二、3招補足"脾氣"
1、常揉兩穴位
健脾可以多按“脾俞穴和足三裡”。脾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是脾髒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見下圖),與脾直接相連,所以刺激脾俞穴可以幫助恢復脾的功能。
【取穴位置】脾俞是1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肚臍對應的是第2腰椎,向上再摸3個椎體,下面旁開兩指,不用太准,大概就行了。
足三裡穴是古今公認的“健脾第一穴”,它在小腿前外側,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見下圖)。每天按揉兩側足三裡穴,每次至少揉3分鐘,力量要以有酸脹感為度。
【取穴位置】我們在尋找穴時,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2、山藥入飲食
山藥有補脾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中稱其“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中醫上也常常用山藥於治療脾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生山藥500g研細粉備用,每次煮粥用30g,先用涼開水調成糊狀,入鍋內煮,煮時用筷子不停攪之,使其沸至成薄糊狀即可。如果嫌口感不好,服用的時候可以適量加點糖。此方法適用於任何年齡段脾虛的人。
3、古方調養,“千年補脾第一方”八珍糕
“八珍糕”原方首見明代著名外科醫生陳實功所撰《外科正宗》。
陳實功一生注意脾胃的保養,壽命達到了80多歲,他留下“八珍糕”這個方子,並稱贊它“服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
八珍糕是由山藥、蓮子肉、白扁豆、黨參、白術、茯苓、薏米、芡實八樣東西組成,山藥、蓮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黨參和白術是滋補脾陽的;茯苓和薏米仁是祛濕的;芡實是收澀的。這樣一來,整個方子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平和不偏,所以被人稱為千年養生第一糕。
中醫歷來強調,食物越細碎越容易被人體消化與吸收。八珍糕補脾胃,對於脾胃本就虛弱的人來說,經過精細研磨的八珍糕粉,營養成分易被人體吸收,同時也減輕了脾胃的負擔,尤其適合脾胃不適的幼兒食用。
八珍糕粉聞起來有一點中藥味,但是口感不苦,有點類似米粉的味道。可用少許溫開水調勻後加入適量開水攪拌均勻,也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蜂蜜、牛奶等物。幼兒食用,可加入八珍糕粉用來熬粥。
適用人群
成年人:飲食不規律,或多食油膩辛辣冰冷,脾胃被傷害,導致免疫力低下。
小兒:腸胃薄弱、消化不良、積食增多,不愛吃飯,容易生病者。
老年人:脾胃虛弱,運化能力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