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之間 ~ 大腦的矛盾


由於人類的大腦有著強烈的偏執性,導致對於事物的認知往往都是透過對立的意識型態來區分。譬如人們在看連續劇時,經常都會分別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可是事實上,好人是相對於壞人而存在的,若沒有壞人也就沒有好人,正與反、有與無都是一體的兩面。所以老子才會說:「六親不和有孝慈」。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某天,一位禪師提起筆,在紙上寫下了一個正反顛倒、如同印章刻的「我」,然後問身旁的侍者:「這是什麼?」

「這是一個字,可是寫反了。」

「什麼字啊?」

「是『我』這個字。」
「那麼,寫反了的字還是不是字呢?

「不是。」

「既然不是,那為什麼你剛剛說那是個字呢?」

侍者立刻改口說:「是一個字。」

「可是 ,既然是字,又為何說它寫反了呢?」

侍者楞在那兒,不知如何對答。

禪師說:「正寫與反寫都是字,你說那字寫錯了,卻又能認出來,這是因為你心中確實認得啊!若是你根本就不識字,寫正寫反你又如何辨認呢?」


我們可以發現:眾生與佛在本體上是一樣的,只是眾生顛倒了,而佛不顛倒,這就如同反寫與正寫的字都是字。又如常聽人說:「愛的反面是恨。」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愛的反面還是愛,就如同反面的千元大鈔仍舊可用。那些人不了解愛是什麼,才會用恨來作為一種代表。然而,人們的腦筋總是習慣執著於一邊,而排斥另一邊。就像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在他一篇論文中曾提到一個妙絕的故事:


一位年輕學生問禪師說:「我有佛性嗎?」

「沒有!」

學生說:「但是你不是說一切萬事萬物都有佛性嗎?」

「沒錯!世間萬事萬物,岩石、樹木、蝴蝶、蜜蜂、各種鳥獸都有佛性,只有你沒有!」

學生不服氣的問:「為什麼只有我沒有?」

「因為你問了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了解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佛性」,這句話對於禪師來說原本是一個真理的呈現,可是對學生來說卻成了一個意識型態。因此,學生的難題在於使用腦筋的理性去尋求認同,以致產生了正反對立的現象,而陷入了有無的兩難。這就是大腦的一種困境,一定要尋求某個單一的意識型態再三予以確定,並將之執著為正確。所以禪師才會以這種否定的方法來排除學生的意識型態。


話說中國人有一種說法,農曆七月一日鬼門大開,放鬼一月的假期,到二十九日再將鬼門關起來,所以稱農曆七月為「鬼月」。通常一般人不會選在這個月份結婚,因此鬼月時飯店的生意往往不好。可是啊!中國傳統中又有另一個重耍的節日叫「七夕情人節」,這天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古代的姑娘們會乞巧,而很多情人也會選在這天定下海誓山盟。這七夕情人節就不偏不倚的擺在這鬼月裡。照理來說,鬼月是諸事不宜的,既然不宜婚嫁,那麼談情說愛究竟宜不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