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願的建立


學佛人很重視「本願」,它是從我們的生命本質中所展現出來的。因此,我們所發的願一定要與自己的生命特質相應。譬如說,我的性格傾向屬於智慧型的,那所發的願就要傾向於智慧。願才能與智慧相應。如果個性上屬於慈悲型的,那麼所發的願也要和慈悲相符合。若不知如何發願,可以參照楞嚴經中的二十五圓通,來選擇你個人的性向,若真能從性向上面來發願,那麼此願一旦發出,生生世世永不離,這就是本願。


一個人要行菩薩道時,一定要先建立本願,就像建設高樓必須先打地基一樣;然後將自己的一切行為、觀念與想法,通通都要導入本願內,而不只是單純的跪在佛像前念念有辭而已。這兒有個故事提供給大家參考:


當年印度有位律師十分富裕,他的家如同城堡,面積大約相當於高雄市,其中設備有圖書館、電影院、跑馬場…等等,宛若一建設良好的市區,卻只有他一人居住。每當有人向他勸募時,他就打開窗戶把來募款的人扔出來。於是很多人都覺得他很吝嗇。


有一次一個世界級的慈善團體要在印度辦理業務,該機構的負責人去請那位律師幫忙,當地的人都很緊張,在外面等著那負責人被律師扔出來好把他接住。過了兩個多小時,卻見那律師親自送負責人到門口,而負責人手中拿著一張紙,笑容滿面地走出來,向在外等候的大眾宣布說:「律師已經同意,將其名下所有財產全部捐獻出來讓我們使用。」原來律師認為:「小錢找別人發心可以,可是這種事沒有我發心的話,全印度找不到第二個能做的,所以我應該發心去做!」而當他捐出所有後,便出家去修行了。


這位律師之前看來是那麼的一毛不拔,可是當社會真正需要時,竟將所有的財物布施出去,這是因為他本來就有仁慈心,才能在機緣來到時慷慨解囊,這樣就是「本願」。


此可知,本願是指實際從生命中力行的部份,而不是口頭所說的。就像很多人發心參加助念團,可是當有人打電話通知要前往助念時,又百般推托,這是很可惜的。若是真的不想去就不要參加,出錢隨喜功德,讓別人去做,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也是很美好的啊!所以,本願是這樣來圓滿的。


因此,我們若是發願要度一切眾生,那就需要經常思惟:一切眾生是什麼?要如何度?為何要一切?一切到底有多廣大?眾生是什麼?碰到剛強難化的眾生,或是需要給予慈悲的,或要忍辱的,層次境界比我低者,境界比我高者,像這種種類型的眾生要如何度脫?乃至於傲慢心很強或是智慧很高的眾生,應該如何將他接引到菩提大道來?這些問題一定要一直導入。若是願傾向於智慧的話,那麼就要經常思惟智慧是如何展現的?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的行為、觀念、談吐、處世應該如何?如此一再的導入。一個智慧型的人會透過生命力展現其本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