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坐禪談數息
修行數息觀究竟應吸長吐短,抑或是吸短吐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仔細觀察到底適合那一種,接下來便是朝著所適合的法門與原則慢慢的自我調適。故而每一個修行人都應有自己的版本。
修行「途是不可執著的,因為它不是單」路線,目前台灣流行一種「onesize」的修行法,就像坊間成衣攤子上常擺著的單一尺寸的衣服,管你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一律適穿。它也打著種種名號,像「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聽來冠冕堂皇,實際卻未必如此,想想看一件衣服怎可能王哥柳哥皆適穿﹖雖不見得一定要要求得多麼嚴謹合身,但有一點區別倒是必須的。
以數息歡來談,最早傳入中國的經典是東漢末每安世高所翻譯的(安般守意經),把修行經過的每一個階段記載得十分詳細,這就是聲聞教,也就是世尊所教導的修行法,也是許多人所樂意遵循的。但事實上並非每個人都具備了如釋迦牟尼佛的背景與條件,所以也並非人人皆適合,甚至對某些人來說是完全不可能的。直到二百多年後鳩摩羅什來到中國才又翻譯了另外一本書,坐禪三昧經,談的也是安那般那,但其所記載的修行法又與安般守意經所說的並不相同。兩部經典皆來自兩域印度,卻有很大的差異,譬如在安般守意經中非常注意數息觀的算法,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至於守意守在那裡則是另一種狀況,主要在強調數息的技巧。而坐禪三經則主張當你吸氣時,能將虛空大地完全吸入,吐氣時又能氣吐到天涯海角,問題是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如此,可見其重點不在安般,而在守意,也就是歡想。學習觀想每一口氣該如何的吸進來,把腦筋裡的歡想作用培養成一個固定模式,用這個固定的模式盡情的吸進來,再盡情的吐出去,藉著將我們內心原本侷限在某個框架下的意識型態與思維模式打破,走出來,去適應整體境界,接受總體的生命感。如此一來,這樣的修行法便與安般守意經大不相同了。也從中可以發現,光是數息觀至少就有兩套方法,同樣是依據印度的經典而來的,如此怎可說one size的修行是適行的﹖
每個修行人都應有自己的版本,依著自身的條件好好去建立,修數息觀的時候究竟應該吸入長吐出短,還是吸入短吐出長,那一種正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好好觀察到底適合那一種,接下來便是朝著所適合的法門與原則慢慢的自我調適。並不要一下子就作大幅度的調整,而應該先仔細的體驗自己的體能與境界,好好的去感受它。佛法主張修行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好好的感受生命的存在,因為我們現在所認知的生命其實只是身體,死只是身體這個軀殼壞了,真實的生命並沒有死掉,還會再與其他的因緣結合,轉變成另一個生命的相,何以每個人的高矮胖瘦相貌皆不相同,這都是福德因緣所至。我們的生命就這樣在生命的洪中貫串著往前流,而色身隨著種種因緣的組合,有的十年,有的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後壞死了,當肉體生命壞了,生體還會集合其他因緣去形成下一個生命狀況,可是一般人無法體會此點,修行就變成如何促使自己的色身存在於世間的日子盡量延長,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物理現象的原則是成佳壞空,沒有永恆不壞的東西,既然如此,我們該做的就是試著去體會生命真正存在的那個部份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