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前行(二)
貳、前行準備
具足外緣有五
(一)、環境具足緣 又稱為衣、食、處、法、緣 即具含此四之謂也。
我們今天先看第一章,具足外緣有五個,第一個叫環境具足緣,又稱為衣、食、處、法緣。我們先看這個部份,即具含此四之謂也,衣、食、處、法這四個都要具足。
衣者,按經論所載有雪山大士之法,有糞掃衣之例,亦有三衣之制,亦有百一之軌則,不一而足。
你看雪山大士不穿衣服啊,糞掃衣就是我們所講的壞色衣。至於三衣,現在我們都是走三衣軌則,其實我們講三衣,根本就沒有三衣,說百衣還差不多。我們的東西現在已經太多了,叫你三衣一缽,你大概會說這不人道,現在講人道、講人權,那沒有辦法。你說要來這裡打七或者常住,告訴各位,只帶兩包,這兩包不管大包、小包都不要緊你自己去帶,告訴你,到現在大概沒有人,或者很少人做得到。大概第一次來帶兩包,走二十次,他還是每次都兩包進來。我們這裡有一個弟子要離開,竟然搬了三車!最後還交代一句話,沒有帶到的,下次我回來再來拿。那你就知道,他有多少東西,搬了三車還搬不完,這怎麼叫三衣嘛,那叫三車之制啊!這表示生活形態已經變了,但是告訴各位,你還是少一點好,經書你也未必要有,我們這裡都有,你可以看,看完放回去。你假如說這一本,我可能要在上面作什麼,現在作學問的方法很多,你要懂得怎麼去用。佛像也一樣,你要修法,那道埸的佛像都可以給你修,你不要說這個修一修,裡面有神,要跟著我走,那你是外道了。修法只是個媒介,一個緣,你要懂得去運用它,不要執著它。這個是指衣,就有外在環境的部份。
然今行者,未必處處皆法乎上,宜依目前工商社會之水準,但須依淨、知量,知足,但依環境、能力,體質即可。若貪求積聚過分,則心亂妨道,似非行者初衷。
我是講,好像不是行者的本意,事實上,我們很多環境是這樣子:好多信徒特別喜歡供養──「啊!師父這個布,給你做衣服很好看。」他也不知道那個布,到底人家可不可以用,因為這裡面牽涉到顏色,你送來的顏色對嗎?你一直送來,那也不一定這個師父適用,因為他可能不用,他必需轉送給人家。不只是這樣,在這一方面可以說太多太多了。這我們要懂得去節制,這是衣。
食者,出家行者有非時不食,但隨資身不求口福之例,亦有頭陀乞食之制,亦有不四口食之說,亦有阿蘭若檀越供養之制,亦有僧團中共大僧食之制。行者但依所須無越,隨境自在,不貪口腹之慾即可。然居家行者尤不宜取出家行者之飲食習慣,以免影響家人大眾的生活標準,但宜隨緣、溫飽即可,若入寺院則依寺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