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對“痛風” 病因病機的認識,濕濁瘀滯內阻
神黃中醫說 2017-11-29 19:00:22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神黃名醫館】,體驗在線問診、智慧自診、中醫百科、在線購藥。
國醫大師朱良春對痛風的論述朱老認為,痛風特徵“多以中老年,形體豐腴,或有飲酒史,喜進膏粱肥甘之品;關節疼痛以夜半為 甚,且有結石,或潰流脂液。”明確指出:“從病因來 看,受寒受濕雖是誘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濕濁瘀滯 內阻,才是主要原因”;對於痛風發病機理,認為“痰 濕阻滯於血脈之中,難以洩化,與血相結而為濁瘀, 滯留於經脈,則骨節腫痛、結節畸形,甚則潰破,滲溢 脂膏。或郁閉化熱,聚而成毒,損及脾腎。”指出“凡 此皆濁瘀內阻使然,實非風邪作祟。”
朱老根據痛 風的病因病機,創立了“濁瘀痺”新病名以及“洩濁化 瘀、調益脾腎”的治療大法,這一論點見於1989年 《中醫雜志》 ,朱老又於1991年撰寫“濁瘀痺辨治 一得”一文發表於《光明中醫》,已被納入《現代中醫內科學》、《中醫臨床診療叢書》、《實用中醫風濕病 學》三部大型工具書中,作為名老中醫經驗進行專篇 介紹。 朱老認為,“中醫學之痛風是廣義的痺證,而西 醫學之痛風則是指嘌呤代謝紊亂引起高尿酸血症的 ‘痛風性關節炎’及其並發症,所以病名雖同,概念則異。”同屬痺證,又謂之痛風,雖然突出了痛之特點, 但名出多門,相互重疊,且與現代醫學之“痛風”相混 淆,不利於臨床治療與研究。
朱老創立的“濁瘀痺”新病名,既有別於西醫,又 統一於中醫痺證范疇,補充了《黃帝內經》、《金匱要 略》中有關痺證的分類之不足,提出痰、濁、瘀,內邪 互為因果致痺的論點,是對《黃帝內經》“風寒濕三氣 雜至合而為痺”,外邪致痺理論的繼承發展,並進一 步引申發揮,使痛風理論和實踐更符合當代臨床實 際,內涵深刻,見解獨到。 綜上所述,將痛風中醫病名定為“濁瘀痺”較為 契合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