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生命,放下大腦的思維模式
關懷生命,放下大腦的思維模式
在宗教的領域裡,是不用大腦的,因為用大腦,不能關懷生命。大腦的作用是追求知識,對於生命這個領域,則必須用「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而不是用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用傳統術語來說,大腦取向所進行的工作,叫作「小學」;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則是「大學」。
所以《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佛教的用語是「上求佛道」;「在親民」,就是「下化眾生」;「在止於至善」,則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白話來說,就是發起追求生命止於至善的境界。
講「小學」,那就是用大腦。大腦要記憶;記憶之後就要推理;推理以後就出現了目標,接下來就容易造成競爭和鬥爭。
不用大腦,就是用生命,生命的智慧會啟動,生命需要信心,而不是要記憶。但是,現在大家普遍都用大腦,要是沒記憶,別人就說「這個人像白痴」;要「合理的推理」,要是不會推理,別人就覺得你一團亂;強調「要有目標」,人生有目標才美麗,所以理想愈高,愈有衝勁。
但我們都忽略了,理想越高,其實摔得越慘。
我們不能否認「小學」在世俗處世上的運作,但用是在「大學」上頭就不管用了;所以,如果想透過修行,達到轉凡成聖的目標,就必須放下大腦的作用。修行是「生命的改造工程」,修行就是改造生命,讓生命達到止於至善!以往對修行的傳統定義是:「修行,就是修正不當之行為」,但其實深層而言,修行是生命改造的一項工程,是人類歷史上最精密、最偉大的工程。
文章出自:
《非常華嚴經:四十華嚴玄談》第一章:人為何要有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