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順的真實義

一般人會覺得,既然我要學佛,所以「我」要誦經丶「我」要拜懺……當這個「我要做什麼」出現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特別的現象「控制」。父母對子女都有控制的欲望,當小孩子不聽話,我們就說孩子到了叛逆期,想要掙脫你的控制。

當「控制」在的時候,就無法產生被動的特性;「被動」這個字眼聽起來很消極,其實不然,它就是所謂恒順的意思。一個人要做到恒順很不容易。不到吃飯時間,肚子餓了要你吃,你會說等一下就要吃飯了,或是說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於是壓抑了身體本然的反應,無法恒順;而這「定時定量」,就是一種控制。

學佛的人很容易被法執(對佛法的執著)控制得死死的,但卻一點感覺也沒有,還談什麼覺悟?當一個人有控制的欲望,凡事採取主動而非被動的時候,就會時時以造物者的姿態出現。主動與控制,創造了人類所謂的造物者,其實也是人類最大的敵人,而你的造物主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你要建立自己的王國丶自己的天地丶佛國土。

有心邁向修行丶學習覺悟,就要把這一點放在心裡,時時留意我們是不是會經常流露這種特性。

按照佛陀的教誨,恒順修行的人比較容易有成就,因為一個恒順的人(不是消極,消極是逃避,不是被動)具備了「高度」的「警覺性」,當事情一發生便能捕捉住本體,做立即的反應,具有處世的能力。

而逃避的人則是事情發生時會假裝沒看到,但又會轉過來變得很積極很主動,所以也是一個控制者,一個造物者的另一面表現。換言之,積極主動是上帝,消極逃避就是魔鬼了,都是破壞。

也就是說既然無法萬古流芳,就只有遺臭萬年了。這都是自我意識形態的作用,只是表達的方法不同罷了。修行人必需把這兩方面通通放掉,才是「清淨行」。

編錄自《智慧搞定一切》一書:第三章:先啟發信心,才能產生行動

Photo by Zwad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