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智慧



有沒有遇到過,有些修持戒律的佛教徒,不受戒還好,一受戒了,做什麼都綁手綁腳生活十分不自在,這是為什麼呢?
 
華嚴經淨行品經文裡提到:「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受學戒,是指受戒、學戒。受戒、學戒與皈依三寶不同。皈依是把自己的思想觀念轉為趨向三寶;受戒、學戒則須進一步改變行為,這就牽涉到每個人的習氣問題。所以在受戒階段為了調整適應,難免犯錯,千萬不要太在意而氣餒。例如我們去受戒時,在僧團裡學到吃飯時如何持碗,要持龍吐珠的姿勢,而拿筷子的也有規矩,要拿成鳳點頭的姿勢,這些與自己原來的生活習氣大不同,在學的過程中,難免犯戒,是調整適應的學習期,在這階段就不要在意是否犯錯。
 
受戒以後,才能學戒,等到學戒以後,才真正與戒有關。通常學戒三、五年之後可重新受戒,這第二次的受戒,就不可再犯戒,此為護戒,護戒有成,才能進而持戒。
 
善學於戒,在我們修行讓智慧增長的過程當中,要慢慢去調整,可持的戒才持,不可持的戒則不要罣礙在心。不要為戒所束縛,以至受五戒,像被五條繩子綁住;受菩薩戒,就像加了六道鎖,綁了二十八條繩子一般,本來不學戒都很輕鬆自在,一學戒之後變得渾身不自在,一受學戒就被戒吊起來了,真的戒反而沒有學到。在這兒我們可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為例子來說明。
 
有人問我受學戒時到底可不可以喝酒?依我之見,如果是把酒當藥,在夏天時喝一杯啤酒,藉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在冬天時喝一小杯高梁酒,藉以暖身,這些都不算犯戒。但是如果一杯接著一杯,藉喝酒壯膽,去跳舞、打牌,這些飲酒作樂的行為,絕對是犯戒。
 
再如很多人談到「不殺戒」時,都會問到底螞蟻、蟑螂可不可撲殺?其實對在家人而言,所謂「不殺戒」指的是不能有起心動念殺人、傷人的心或行為。而不是在煩惱家裡的蟑螂、螞蟻該不該殺,這種慈悲是婦人之仁,家裡環境衛生當然要注意,否則讓蟑螂爬到餐桌食物上,還叫慈悲嗎?
 
所以「善學於戒」必須懂得開、遮、持、犯,四者得宜,真正抓住制戒的原則與精神,而不執著於識相上的愚昧束縛。所以我們說,善學於戒的人,持戒會得解脫,不善於學戒的人則會受束縛,一般人戒持得不好,乃是因為不懂戒的真正精神,只著於相。最重要的是須善於抓住戒的原則,律法精神,勿因持戒而造成更多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