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手工蛋捲,許多人可能會想到嘉義蛋捲名店福義軒,或食品大廠喜年來等品牌。據福義軒創辦人次子、丹鳳蛋捲創始人曾華誠描述,台灣的蛋捲源自香港,經過台灣業者改良後發揚光大,成為民間休閒零嘴或過年過節的伴手禮,蛋捲能飄洋過海到台灣,其實中間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福義軒開始做蛋捲那年,就是1979年中美斷交的時候。」從早上7點就開始忙著調配蛋捲原料的曾華誠,過去都在福義軒製作蛋捲原料,1998年,已經退休的他為了小兒子重起爐灶,創立丹鳳蛋捲,一聊起台灣蛋捲的故事,他顯得精神奕奕。
曾華誠說,當時有一位台灣企業家,在香港吃到港式蛋捲後驚為天人,便找香港蛋捲師傅買下技術回台發展,但苦於早期製作蛋捲都用瓦斯煎盤,煎一根蛋捲人工得要多卷2次才能做好,費工又費時,這位台灣企業家便找了一位做食品機械的老闆,把瓦斯煎盤改良成電熱煎盤,卻意外被學走整套功夫。
曾華誠回憶:「這個做食品機械的老闆,進到工廠裡頭,一面看工人做蛋捲,一面看師傅攪原料,等到都學會了,才跟這個企業家說,瓦斯煎盤沒辦法改成電熱的,但他自己卻偷偷改造出可插電、手掀式的電熱蛋捲煎盤。」
丹鳳店內現在還僅存的一台手掀式的電熱蛋捲煎台,已塵封多年未使用。曾華誠說:「那時蛋捲正準備在台灣開始流行,一台機器喊到2萬5千元,還是很多人想買,後來被我爸用50萬元買下。」
30多年前,50萬元可在嘉義市區買下2棟透天平房,所幸這位老闆也講信用,沒再將技術外流,全台只有他和福義軒2家獨家製作蛋捲。後來因該老闆歇業不作,不久全台只剩福義軒能做蛋捲,生意好到供不應求,吸引義美、掬水軒、喜年來及可口等食品廠跟進,經過不斷改良,才調整成台灣人喜愛、較厚實、酥脆的口味。
目前曾華誠開設的丹鳳蛋捲,和三弟經營的家族企業福義軒都在嘉義,2家蛋捲包裝雷同,因系出同門,口感差異不大、各有擁護者。蛋捲用料充足、口感厚實,2家平均每根蛋捲重量,都比市售盒裝蛋捲(每根約15克)重10到15克。不過,製作方面,丹鳳蛋捲從注料到成形都用機器,福義軒則堅持,最後將蛋捲捲起工序,仍維持手工製作。
選擇以機械製作蛋捲,曾華誠解釋,「我的蛋捲從放料、煎壓到捲起,每根都是花13秒,平均重25到30克,顏色、長度和重量都很一致,這是我堅持要做自動化蛋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