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聽說一個消息,香港TVB最近居然播出普通話+簡體字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廣大人民群眾討論得不可開交,更有甚者發起了「一人一信」的方式進行投訴...

所以繁體字又被重新熱議了起來,支持繁體和簡體的都有其理由,簡體有簡體的便捷與清晰,繁體有繁體的文化與內涵。孰是孰非暫不討論,還是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如何評論簡繁體的。

早在幾年前,馮小剛就在兩會期間表示希望恢復部分繁體字,並加入小學的課本裡邊,因為繁體字和中華文化息息相關,他舉例說「親愛的」應該寫作「親愛的」,「親應該相見,愛應該有心」。

當然也有網友說,繁體字是適合毛筆和文言文的字體,而用繁體字來書寫現代中文就會導致問多的問題,例如現代白話文相對文言文較冗長,並且現代筆跡都較細,例如鋼筆還得考慮墨水的滲透問題,寫繁體字即費力又費時,這位網友還說「如果不信,你試試分別用鋼筆寫簡體和繁體的「憂鬱」和「憂鬱」十遍試試?」

當然,孰是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於各自文化的堅持和信仰,而對於繁體字來說,台灣就是把這一個傳統保存並發揚得最好的地方。

圖為《蘭亭集序》

或者說,也許台灣將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繁體字文化最完整的地區。

當然在上世紀50年代,蔣介石曾想在台灣推行簡體字,為了試探民意,曾委託文人寫論文造勢,然後召開議會討論簡體化的問題,但是卻找到了強烈的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而近年來,台灣文化界也在不斷討論簡體化的問題, 不少學者認為,漢字簡化是大趨勢,但他們主張「識繁書簡」,便於書寫但也能保留繁體字。台灣作家王文興說過,對台灣人來說,能很快熟悉簡體字寫法,而簡體字本身並不會對文化有太大影響。

但台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不這麼認為。劉兆玄在台灣提出正體字申遺的主張,認為正體字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批評「斷代式的大陸簡體字使漢字的象形、會意等漢字之美的特質與意蘊消失殆盡」。

但無論如何至少現在台灣是目前保存繁體字最完善的地區,而台灣人也為自己使用繁體字而驕傲,也是一種他們眼中文化的傳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香港和台灣雖然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港版的繁體字和台版的卻略有不同,那麼問題來了,他哥倆兒的字不同在何處呢?

港版:    台版:

不管是「嘆」,還是「嘆」,其實這就是一個「嘆」字,《說文》解釋:嘆,他安反,字或作嘆。

破譯後就是,嘆從欠,欠是打呵欠,與出氣有關,所以香港的嘆寫作「嘆」,然而,台灣同胞卻看穿了這個呵欠的本質,打呵欠必須要從口出,「嘆」就華麗麗的出場了~

港版:為        台版:為

港台的這倆兒繁體「為」,本意上啥區別也沒有,但顯然港版的「為」要比台版的「為」更加古老。

因為「為」頭上的爪象形,人家是從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小篆轉化的,而「為」則是由隸書和楷書簡化而來,誰輩分高一目了然。

題外話扯一下,因為象形嘛,所以「為」的最初本意其實是母猴兒。

港版:    台版:

這個「床」字繁體,台版的「床」終於是我們認識的床了,可港版的就不同了,《說文》:床,安身之坐也。從木,爿( pán)聲。字亦作床。

古閒居坐於床,隱於幾,不垂足,夜則寢,晨興則斂枕簟。

追古溯源,所以港版的床則寫作古人吃喝拉撒都窩在其上的「床」。

港版:   台版:

看一眼,我還以為「裡」是包裹的「裹」,再看一眼,它就不是包裹的裹,而是上裡下衣的「裡」,差點兒看走眼了。

所以說論「裡」字,還是台版「左衣右裡」的「裡」比較順眼。

港版:    台版:

說「線」的繁體字前,先引用一番《說文》:線,縷也。《周禮·天官》:縫人掌王宮縫線之事。

表面看兩句沒啥關係,但是有重點呀,《周禮》下面批《注》曰:線,縷也。都是「縷」,都是「線」,港台就是各寫各的,反正意思到位了就成。

港版:    台版:

當「面」作麵粉小麥粉玉米粉各種粉時,香港用「麪」,台灣寫「麵」,倆字,眼熟的各佔一半,那咱就來說說眼熟的這一半。

香港的這一半用得是「丏」,乍一看跟「丐」長得挺像的,一個不小心就能看走眼。

為了避免走眼,台灣果斷地選擇用「面」代替「丏」,還能在眾多複雜的繁體字中不用查字典就知道它就是「面」的意思,真是太機智了!

港版:    台版:

「鉤」就是那種形狀彎曲方便掛東西的掛鉤、帶鉤,所以說它的繁體港版的「鉤」就很容易理解了,裡面的構造「厶」十分形象,但是台版「鉤」裡的小「口」是怎麼回事,表示已用盡了想像之力。

港版:

    台版:

俗話說得好,喝酒誤事兒,所以關於「醞」的繁體字,我們就不談關於酒的「酉」了,只來說說「昷」,《集韻》說:,隸省作昷;《說文》亦說:,仁也。從皿,以食囚也。

綜合以上也是說,「醞」同「醞」,都是「醞」,只不過香港喜歡用帶「日」的,台灣喜歡帶「囚」的。

港版:    台版:

一眼看去,我差點以為自個兒又患上了眼疾,一個「衛」字到了港台同胞手底下立馬成了雙生子,不過雙生子也是有一丟丟不同滴。

比如看到字裡含有人民幣的「幣」,那必定是港版的「衛」。

港版:    台版:

放在以前的台灣,要是你的名字帶「才」,天地為證,你肯定不是你爹媽親生的!

「纔」竟然是「才」,台灣同胞們到底跟兔子是有多過不去呀!萬幸,現在的台灣也流行寫簡體「才」了,不過香港在「才」字上似乎一直很堅持。

港版:    台版:

《說文》:汙,穢也,一曰小池為汙。意思就是說「汙」就是「污」所表達的含義,港版是明著污,台版是暗著污。

看到了這麼多香港和台灣繁體字的不同,你們還知道哪些不同之處,歡迎在留言處留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