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語言與知識語言


就知識語言與情感語言來說最理想的目標是二者皆達到平衡完美的境界,而不是偏向任何一邊。依佛家來說,情感語言多指福報,知識語言多指智慧,通常智慧型的人比較冷漠,慈悲型的人比較渾沌遲緩,尤其在知識上。而佛是兩足尊,是智慧與慈悲都達到滿分的階段,我們無法滿分,至少也希望在及格以上,二者不要相去太遠。在未來的歲月裡,如何使兩者皆能有所提升,可從兩方面來看。


首先是偏向知識語言的人,這種人較著重實用性,比較冷漠而功利,對於人際間的抽象感情也比較不重視,這樣的人應該如何去調整呢?中國人有一種特殊嗜好,就是喜歡千里遠征各處山林水邊尋找各式各樣的奇石、枯木、野樹、野花、再不辭辛勞的搬回來整理、栽種、欣賞、把玩,並賦與各種生命想像,一同神遊。這就是偏向知識語言者所應培養的,因為他們通常對這種事情沒有多大興趣。他們會認為老遠從山上海邊搬一塊大石頭回來是很不經濟的,不如就近在台北買就好。卻不知道重點在於當我們在山林野外看見這些東西的剎那間,如果能馬上賦與生命,那自己的生命能量就能立即累積起來。即使在平時也可以到骨董店,或是藝品店看看人家是如何整理對待這些東西的,如此才培養得出豐富的情感,進而關懷人性、關懷社會、關懷自然。否則的話這些都是與實用無關的東西,想想看一塊石頭有多重?為什麼不在市區裡買,而要老遠從山上運回來?為的不是省那一筆運費,而是那一份珍愛與關懷。即使是直接向店家買的,也同樣的該去關懷賣東西的人,而不該認為花錢買東西的是大爺,收錢的就是小弟,人性是平等的。


這樣的訓練,相信實用性的頭腦、功利主義的思惟方式會有所轉變,冷漠會逐漸消失,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會逐漸加強。畢竟對石頭的關懷,對樹木的欣賞,總比直接對人下手要來得容易,因為對於人,在主觀上就可能已有了好的或不好的印象,也可能牽扯上現實或功利關係,很難完全客觀的去欣賞,但是對於一個自然的物品,就端看你會不會鑑賞,願不願投入那份關懷了。


夫妻二人,如果一個是知識型的,另一個是情感型的,將是美好的一對,不大會有衝突,因為重感情的人容易包容,只要有一方會包容,即使另一方是強者也無所謂,不管男女雙方扮演那個角色都一樣,彼此會去協調。如果兩個人都是情感型的,那家中的紛亂可想而知,如果兩個人都是知識型的,在冷漠、功利、實用的範圍裡,很可能走到離婚的下場,兩種都需要調整。


此外,情感語言型的人很容易接納別人的意見,連在腦筋裡都會保留下各式各樣的雜訊,喪失了判斷力而變得優柔寡斷、亂無章法。知識語言型的人剛好相反,非常獨斷,甚至固執僵硬,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要就全盤接受,否則全部拒絕,這都是不對的。當務之急就是趕緊省察檢視自己究竟屬於何種型態,針對缺點努力改善,將情感與知識調整到最平衡,也發揮到最圓滿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