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與承擔
承擔是菩薩負責的表率,那些不負責的人會拿隨緣做塘塞,事實上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唯有真正能承擔的人才能隨緣。因為修行人在修行的時候必定是完全的投入,挖空心思,千錘百煉,想盡種種辦法達到最高的境界,這種對於修行法門的專注與投入,才是真正的承擔,也是菩薩行的表率。當進行到某種程度時會發現修行這件事經過這樣的適應與歷練後,很自然的會從原來的生疏變為熟稔,純熟到某種程度後,又會警覺到似乎不能一意的這樣的追求,因為當刻意的追求修行的目標時,那個目標反而會隨著追求欲望的強烈跑得越遠。我們暫且「完全的承擔」當作第一階段,「認真追求目標」當第二階段,你會發現再怎麼做也追不到,但是所做的又沒有錯,這個時候才能談到隨緣。所以真正的隨緣是先盡人事,再來聽天命,只問播種、耕種、裁培與照顧,而不用問結果如何。沒有承擔、沒有投入、沒有耕耘是沒有資格談隨緣的,可惜今天隨緣成了口頭禪,成了佛教墮落、不負責任的代名詞,這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都該注意避免的,否則對於佛教形象的影響與傷害相當大的。
當然在承擔過程裡往往會經歷許多挫折,但是在為達到最高目標所做的完全投入中包括了你要去解決種種難題,並不是做了就好,不能因為一些困難挫折,或外人的譏諷嘲笑而退了心,否則就是掉入了一般思惟中,而非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人是就在要完成目標的同時,去進行所謂的正思惟,朝著目標千錘百煉,窮追猛打,挖空心思也要達到目的,管人家怎麼講怎麼笑都不受影響,當把整個工作完成後,那麼居功不必在我,功勞交給別人也無所謂,因為因果律看的是實際付出,而非表相功勳,這個時候的隨緣才是真隨緣,瀟灑而無掛罣。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上,我們也不能處處以隨緣來一筆帶過,譬如有人對我們有所誤會,就不該以隨緣看待,雖然有些誤會是愈描愈黑,但大多數仍是可以化解的。這些可以化解的誤會如果不去解開,就等於給了別人造業的緣,尤其是口業,化解開來豈不完美﹖所以事情一定要交待清楚,如果解釋之後,對方仍不願意訂正自己的錯誤,繼續造口業,那就不管了,因為我的部份我已承擔,你仍要繼續造業,那是你的事,果報就自己背負了。
在人世間,我們不但一方面要盡其所能的不讓別人產生任何誤會,一方面也要杜絕別人有造業的機會,才能叫承擔,在事件發生後,因為你的承擔避免了所能避免的一切後,才有資格談「隨緣」。
由此可見,凡夫所說的「隨緣」,往往會成為「隨業」,也就是隨著業力的變化而升沉流轉,如此一來,就永遠無法出離生死輪迴了。我們應該認清:真正在菩提道上所指的隨緣是先發願行菩薩行,隨著這願力,自然能夠出生覺悟的因緣,而盡力將如來家業、菩薩事業與眾生事業予以承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