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的結構
第一部份:前面三十七品的介紹
第一品到三十七品間,其中講的主要是「行」跟「位」,行是修行的方法,位是修行的位次。華嚴經裏交待的很棈楚。十信位的部分是摸索階段,也就是前行。一個修行人應該具備那些條件,你要自己去具備。這個階段分兩個部分,十個信心是你生命本質上應該具足的根本條件,是必要條件。另外一個部分,就是以一個人才看應該具備的條件,這是屬於比較外在的,是產生動力的部分,這個部分在進行品裏稱之為「十具足」。
第一循環的三十七品,第一會<世主妙嚴品>,就是講佛的果地境界,它告訴我們佛世間是什麼?怎麼看世間?
<世主妙嚴品>把世間狀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什麼什麼神,這個神代表了生命力。
第二個部分是天龍八部,這天龍八部眾是講我們的個性,你有那種貪、瞋、痴、慢、疑的個性,通通用這個部分把你講出來。換句話說,佛看眾生的個性,也看眾生的生命力,然後連怎麼看出來的那個法門也跟我們講出來。
第三個是對我們欲界眾生的,在各個不同國度裏所講的華嚴經,名字都不一樣。為了因應眾生不同的根器,所講的內容會有廣狹之不同。佛陀在第三個部分告訴我們如何減輕妄想,他以天王來表達慾望愈少,天界愈高,他以這種清靜心,無染著心的狀況,來告訴我們怎麼修行。
第二會開始,就開始講修行的方法,修行的位次。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到妙覺。等覺、妙覺開始從普賢三昧品,然後如來出現品。因為你這樣修,所以這樣成就,經文先大後小,然後由小逐漸向大,因此,在如來出現品才講佛陀於菩提樹下成道的境界,成佛的境界是這樣顯戲出來的。
佛陀往昔一切的修行,一直到他在菩提樹下成就的這個狀況,整個過程都在華嚴經裡,所以三藏十二部通通是《華嚴經》的眷屬經,而華嚴經稱為根本法輪、圓滿法輪、無盡修多羅,原因就在這裏。這是華嚴經的一個特色。
第二個部分:入法界品
第二個部分就是後面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部分是很有名的,在六十華嚴占了十九卷,大約三分之一,在八十華嚴裏有二十一卷,它占了四分之一。四十華嚴則整部。《四十華嚴》其實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個部分是由善財童子為例子作說明,也因為善財童子的關係,所以這個部分在修行的指導方面很有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