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人類至今只開發了不到5%,海洋裡尚有許多人類尚未發掘的秘密,而通常探索深海世界直到確定出現新品種都非常耗時。近日,生物學家終於將17年前所發現的一個深海鯊魚品種確認為「燈籠鯊」(Etmopteridae)的新品種,並將其命名為萊利(Etmopterus lailae)。
萊利燈籠鯊的體重不到一公斤,長度約30公分,是科學家近期所鑑定最獨特的鯊魚物種之一。
萊利燈籠鯊有著巨大的鼻子,助其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裡覓食。(取自國家地理頻道官網)
雖然人們可以藉由萊利燈籠鯊巨大的鼻子搭配嬌小的身軀,輕易地將其辨認出來,但是這個新鯊魚物種最大的特徵是它可以在黑暗中發出微光。
據《今日印度》(India Today)報導,萊利燈籠鯊屬於發光生物(bioluminescent)的一種,它的腹部側面會自行發光。
其他獨特的特徵還包括了,萊利燈籠鯊的腹部有著許多斑點記號,以及其鼻子下有一塊區域是完全沒有鱗片的。
一直為萊利燈籠鯊的品種進行研究的佛州大西洋大學(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教授卡玖拉(Stephen M. Kajiura)表示,萊利燈籠鯊的頭部形狀十分奇怪,並且還擁有腫大的鼻子。由於在深海環境裡幾乎沒有光線,所以生存在此的生物需要有一個較大的嗅覺系統(olfactory system)來覓食。
相較於其他鯊魚,萊利燈籠鯊的牙齒數量少了許多。(取自國家地理頻道官網)
歷經17年發掘燈籠鯊新品種
根據《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報導,萊利燈籠鯊早在17年前,於夏威夷西北部海岸的太平洋底下約1000英尺處被發現,之後便一直由卡玖拉教授進行研究。
卡玖拉在接受校園採訪時表示,世界上已知的鯊魚品種大約只有450種,而且發現新物種的機率非常小。對人類來說,生物的多樣性至今還是未知數,所以能夠在汪洋大海中邂逅這種小小的、新的鯊魚品種,真的令人十分驚心動魄。
《國家地理頻道》表示,鑑定一個新物種有一定的難度。一開始,研究人員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發現了新品種的鯊魚,直到他們將研究報告刊登在期刊評論時,收到了答复,指稱這個品種無法被歸類到至今所發現的任何一個燈籠鯊品種裡。
卡玖拉教授手裡拿著用來做研究的萊利燈籠鯊。(取自佛州大西洋大學網站)
為了辨別它是否真的是一個新品種,卡玖拉與其他來自佛州大西洋大學以及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的研究人員,共同對鯊魚的牙齒、椎骨和腸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將其有別於其他品種的地方標記起來。最後,他們將這些標記出來的差異與全球研究機構的標本進行比較後,才確定萊利燈籠鯊是新品種。
深海鯊魚的生物發光現象
萊利燈籠鯊所屬的燈籠鯊魚家族,在鯊魚物種裡擁有最多品種。自2002年至今,已累積38個品種。燈籠鯊同時也是擁有生物發光現象的深海鯊魚品種之一,亦即它們可以在黑暗中發出微光。
基本上,生物發光現象只能在海洋脊椎動中發現。目前唯一已知擁有生物發光現象的的陸地生物是節肢動物,而在海洋世界裡,從微生物至脊椎動物都有發光生物的蹤影。《國家地理頻道》報導,3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5%的深海生物擁有生物發光現象。
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目前生物學家正以天鵝絨肚燈籠鯊(Etmopterus spinax)為範例,研究鯊魚的生物發光現象。天鵝絨肚燈籠鯊身上擁有許多細小的發光器官(photophores)來呈現生物發光現象。這樣的發光現象使得它們可以在深海中進行偽裝,躲避敵人,同時也可以進行相同物種的交流以及求偶。
以下影片為海底122米中捕捉到的天鵝絨肚燈籠鯊畫面:
另外,生物學家還發現,鯊魚的生物發光現象是藉由兩種物質所控制,即荷爾蒙和神經傳遞物質(neurotransmitters)。
據克萊斯(Claes)和馬勒菲特(Mallefet)所發表的一篇文章表示,生物發光現象通常會因為兩種荷爾蒙激素所影響,分別是褪黑激素(melatonin)和催乳素(prolactin)。這些激素以不同的方式運作。褪黑激素啟動的是緩慢增加的持久發光(長達數小時);催乳素則誘導快速地發光,通常在20分鐘後達到亮度高峰並在約1小時後結束。
這種操作上的差異反映了這些生物發光的不同用途。由褪黑激素引起的發光,將用來偽裝,而由催乳素誘導的發光,將會用在週期性的行為,例如狩獵和求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