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肉蒸蛋很多人好像都吃過,記得小時候奶奶經常做給我們兄妹吃 !今天我在肉蒸蛋裡加了馬鈴薯,一口咬下肉汁軟嫩可口,馬鈴薯軟糯咸香,既可下飯吃,還可直接當飯吃,做法相當簡單,營養也相當豐富哦。
食材:肉末適量、馬鈴薯1個、蔥花少許、鹽,醬油適量、清水少量。
做法: 1、馬鈴薯洗凈去皮。
2、馬鈴薯切成小丁。
3、肉末裡加入蔥花。
4、加入鹽,醬油,少量清水拌勻。
5、將馬鈴薯丁和肉末拌勻。
6、將攪拌好的馬鈴薯肉末倒入碗中,我用了兩個小碗,蒸的快些,不要加的太滿,各打入1個雞蛋。
7、蒸鍋大火20分鐘左右,出鍋後撒入蔥花即可,根據個人口味淋入香油,或醬油調味,喜歡吃辣的可以加少許辣椒油。
告訴你家掌勺的:這9種烹飪法把菜做熟,但營養也溜走了!
「民以食為天」,除了填飽肚子,吃飯最重要的就是為身體補充營養。新鮮食材中含有優質蛋白、膳食纖維、各種維生素等健康必備的元素。
但如果烹調的方式不正確,營養再好,也會白白溜走。
在洗、切、炒等加工步驟中,到底是什麼偷走了食材的營養?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總結出最「毀營養」的烹飪方式,做飯時一定要避開。
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何洪巨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醫院高級營養配餐師 於仁文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 王興國
天津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 付金如
國家高級中式烹調師 張政
1、菜先切後洗
不少人圖方便,會先把菜切好再一起洗,但這樣做,菜裡所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會溶到水裡,造成損失。
比如,很多人切完土豆絲、茄子絲後直接就浸泡在水中,這樣做雖能避免變色,但大量的營養素也悄悄流失了。
而且,蔬菜切好後再沖洗,表面的農藥殘留和泥土很容易進入斷面。
建議
正確的做法是先仔細清洗蔬菜,並盡量將水分控干後再切。
洗菜時,最好用流水反覆沖洗蔬菜3~4次,盡量避免浸泡,如果非要浸泡,時間也不要超過20分鐘。
洗各類果蔬時最好用溫水,以40攝氏度左右為宜,溫水比涼水更容易去除果蔬表面的農藥殘留。控制水溫的方法也很簡單:40攝氏度的水,用手試試應該是溫熱而不燙的。
為減少農藥殘留,最好先在水龍頭下用力搓洗果蔬,一些外表「結實」的瓜果,還可用小刷子刷洗,覺得洗乾淨了,再用水沖洗15~20秒就可以放心吃了。
2、果蔬全削皮
很多人擔心蔬菜表皮有農藥殘留,一般會削皮後再烹調,比如茄子皮、西葫蘆皮、蘿蔔皮等。
事實上,蔬菜表皮中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葉綠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等多種營養物質,削皮後再吃其實丟掉了很多營養素。
建議
在保證乾淨衛生和口感的情況下,可以食用蔬菜皮,不少果蔬皮還有防病治病功效。例如:
茄子皮強健血管,含有維生素P、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物質,是心血管病人的食療佳品,做茄子時連皮烹飪即可。
番茄皮抗氧化,番茄皮中富含番茄紅素,抗氧化能力很強,能防治心血管疾病,提高機體免疫力,不管是直接生食還是炒菜都可以。
3、切得太細碎
俗話說「食不厭精」,但從營養的角度來說,菜並不是切得越細碎越好。
切得塊越小,其表面積越大,接觸空氣和熱鍋的可能性越大,那麼營養素損失得也越厲害;還會有一些營養物質隨著蔬菜汁液而流失。
有人習慣提前切好備菜,但這樣會造成一些容易氧化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B族維生素丟失。
建議
菜最好是現切現炒,現炒現吃。根據食材質地不同,用到的切菜方法也有所差別。
直切,適合各種瓜果和蔬菜。刀與食材呈直角,直上直下地切,適用於脆性食材。
滾切,適合山藥、土豆、芋頭等。在用刀直切的同時,切一刀轉一下原料,能夠切出菱角塊等形狀。
片切,適合白菜。從食材表面沿著紋路切入,類似傳統烤鴨切片的方法,適合於紋路較為明顯的蔬菜。
4、焯菜時間久
有的蔬菜切好了還需要用沸水焯燙一下,這樣可以去除草酸甚至殘留農藥,使所有的食材同步成熟。
但如果鍋裡的水太少、火太小,焯菜時間就會增加,造成蔬菜中很多的營養素流失。
建議
在焯菜過程中,有幾個要點提醒大家注意。
水量要足。加水量不足,會延長焯燙時間,影響蔬菜的質地和口感。
別切太碎。蔬菜切太碎,容易流失原有的菜香,若再經過水焯,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會大量損失。
火力要旺。充足的火力可以一直讓水保持沸騰狀態,在沸水中,蔬菜中的氧化酶很快失去活性,從而降低了對維生素C等營養素的氧化作用,減少營養素的熱氧化損失。
時間要短。一般情況下,蔬菜顏色稍有變化就可以撈出來了。
冷水降溫。焯燙後的蔬菜溫度比較高,從水中撈出來後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產生熱氧化作用,造成營養素的損失,尤其對綠葉菜來說更加明顯。
5、醃肉亂用鹼
不少人喜歡用小蘇打、嫩肉粉等鹼性物質來醃制肉類,讓其更加滑嫩。
事實上,鹼類物質會使蛋白質發生變性,不易被人體吸收;脂肪遇鹼後會發生皂化反應,不但失去價值,還會產生異味。
而且,肉中大量的B族維生素也會損失殆盡。
建議
平時醃制肉類的時候,推薦使用鹽、胡椒粉、紹酒、蛋清、澱粉等。
將肉片抓勻後,用適當的油溫滑炒熟,可以很好地鎖住營養,保證口感的滑嫩。
6、炒菜先過油
做地三鮮、干煸豆角等菜肴時,很多人喜歡先將食材在油裡過一下,撈出來再炒,這樣會讓菜色澤明亮、氣味香濃。
這種烹調方法破壞了菜中本身的營養,損失了原本豐富的維生素,過了油的肉也不容易消化,還會導致攝入的油脂超標。
建議
自己在家做菜的時候,對口感沒那麼講究,最好省略這個步驟或控制油量。過油時會增加食物的含油量,油的攝入量容易超標。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人均每天的用油量為25~30克。在控制油量方面,王興國建議,買油要買小桶的,可以將一家人一周的用油量倒在一個油壺中,方便隨時監測;范志紅指出,家庭用的小白瓷勺一勺為8~10克,也可以用它來控制油量。
建議選擇清炒、白灼、涼拌、清蒸等更健康的烹飪方式。
7、炒菜油溫高
很多人炒菜的時候都會先熗鍋,尤其喜歡把油燒冒煙了再放入蔥姜,熗出香味了再炒菜。
但那時油溫往往已經超過200℃,油中的維生素E、磷脂、不飽和脂肪酸等在高溫後很容易被氧化,蔬菜中的其他營養素也被破壞了。
建議
這樣做,幫你快速判斷油溫:
冷油溫,1~2成熱。把筷子放入油中沒有反應,這時候適合炸制堅果類食物,如油炸花生米,也適合炒醬料等。
低油溫,3~4成熱。筷子置於油中,周圍會出現細小的氣泡,一般用於滑炒、滑熘、油爆等類型菜肴。
中油溫,5~6成熱。細看油表面會有波紋,筷子周圍氣泡變得密集,但沒響聲,適合熗鍋和炒菜等。
高油溫,7~8成熱。筷子周圍有大量氣泡,並且有噼裡啪啦的響聲,適合油炸或者煎肉類、魚類。
8、鹽放得太早
不少人炒菜時有早放鹽的習慣,這樣會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過多,不僅造成營養素損失,而且還會讓菜肴塌蔫,影響口感。
肉類放鹽太早,則會讓蛋白質過早凝固,不僅難消化,腥味還揮發不了,湯汁的鮮味也滲不進去。
建議
將菜做到七八成熟時再放鹽,或者出鍋前再放。
除了鹽,還可以嘗試其他調味品,比如芝麻、花生碎、蔥、姜、蒜、胡椒、花椒、芥末等,都是提味的佳品。
9、綠葉菜也加醋
很多人喜歡炒菜的時候放點醋提味,但如果炒綠色蔬菜時加了太多醋,菜色就會變得褐黃。
而炒土豆絲、藕片等黃、白色菜肴時加醋卻沒有反應。
這是因為,綠色蔬菜中含大量的葉綠素和鎂,加醋後,醋酸中的氫就會馬上替換掉葉綠素中的鎂,這種重要的營養素就被「偷」走了。
建議
烹制綠葉蔬菜時,不要放太多醋或最好不放醋,可以嘗試用蒜泥等其他調味品代替。
綠葉菜更適合的烹飪法:先焯後拌,用沙拉醬、耗油、生抽調製後食用;蘸醬生吃,配上蔥蒜或者甜麵醬;做成蔬菜湯,放入開水快速煮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