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屆全國大選,一場兩代首相五五波之戰!造王者將是馬來選票!

馬來西亞2018年邁入第14屆全國大選年,這是一場兩代首相之戰,也是一場被形容為「決定國家命運」的選舉;前首相敦馬哈迪為首的希望聯盟,硬碰首相拿督斯裡納吉領軍的國陣。馬哈迪是否撬動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馬來選票,以讓布城易主,改寫大馬政治歷史?

308、505兩屆大選反風猛刮,民聯挾前副首相拿督斯裡安華的聲望,趁勢贏得非馬來選票以及部分城市馬來選民支持,國陣成員黨被衝擊得七零八落,不過依靠馬來人和東馬選民對巫統的支持,國陣依然成功捍衛執政權。

朝野目前形勢,反對黨以貪腐為主要攻擊武器。而執政國陣則以發展牌應戰。

但是,最終造王者將是馬來選票。不管是民聯,還是後來的希望聯盟,最大短板是缺少能夠打入傳統馬來選區的領袖,也沒有高舉代表馬來人權利旗幟的政黨,像公正黨走的路線是全民政黨;伊斯蘭黨和誠信黨宗教色彩濃厚;行動黨的刻板印象是華基政黨,因此一直難以攻克馬來選民為主的選區。

土團黨攻巫統地盤

在馬來社會有著極大威望的前首相敦馬哈迪與現任首相納吉鬧翻,成立土著團結黨並加入希盟,意在推翻納吉政權。

擔任首相22年的馬哈迪,曾帶領國陣出征5屆大選,深知要推翻國陣就必須取得馬來人支持。因此土團黨高喊維護馬來人權利,至此巫統出現了競爭者。

土團黨無疑是彌補希盟最缺乏的那一塊版圖。第14屆大選,希盟在馬哈迪帶領下,能否掀起馬來人選票轉向而導致江山易主還是個未知數,不過馬哈迪確實是巫統的最大阻礙和挑戰。

ILHAM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員希索慕丁認為,隨著土團黨誕生,巫統在馬來社會的地位受到挑戰。對巫統來說,馬哈迪是選情最大變因,更是巫統繼續捍衛政權的首要障礙。2008年和2013年兩屆大選由安華領導民聯,最大成就是取得85%非馬來選票,全國整體支持率達到52%。然而,在馬來區選區,仍無法取得足夠議席推翻國陣。

他稱,巫統在第13屆大選後發生分裂,離開巫統的馬哈迪親自率領希盟迎戰第14屆大選,在馬來社會激起廣泛震盪。馬哈迪是希盟得以從巫統手中搶走馬來選票的最大因素,他還能協助希盟打入難以滲入的墾殖民區。

西馬共有165個國會議席,其中86個為國陣所有,62議席為希望聯盟所有,伊斯蘭黨有14席,獨立人士有2席,社會主義黨則有1席。

爭取44邊緣議席

希索慕丁說,有44個國會議席屬於邊緣議席,即國陣和希盟在第13屆大選均以微弱優勢取勝,對雙方來說,在這些議席只要能夠吸引多10%選票,就有機會取勝。

其中,巫統在西馬有32個多數票低於10%的邊緣議席。以希盟不丟失議席的情況假設,這些議席如果全被攻下,希盟將取得94議席。加上繼續守著東馬9議席,距離贏得112簡單多數只差數席。

在公正黨、行動黨和誠信黨所能奪得的議席已達到飽和情況下,如今焦點是土著團結黨在馬哈迪的光環之下,能夠給巫統邊緣議席帶來多大衝擊。

希盟耕耘不足 東馬國陣固若金湯

與西馬一海之隔的東馬是國陣最穩固堡壘,希望聯盟所得議席在該兩州只有個位數,政治分析均認為,沙巴和砂拉越在下屆大選仍會是國陣的定存州。

對於砂拉越情況,砂拉越大學教授傑尼裡表示,國陣在砂拉越的表現,會比第13屆大選更好,而反對黨可能會丟失1到2個國會議席。

砂拉越共有31個國會議席,其中國陣佔了25議席,希望聯盟僅有6個議席。

聯民與人聯爭端

他說,砂拉越聯民黨(UPP)及人聯黨(SUPP)面對的挑戰比較大,它們會與行動黨或公正黨展開交鋒,而國陣其他砂拉越盟黨相信可保持勝利。

傑尼裡表示,聯民黨及人聯黨必須放下爭端,接受國陣政府所分配的議席,而且兩黨化解矛盾,可讓國陣有機會拿下泗裡街和詩巫。

他認為,國陣重新奪回泗裡街和詩巫國會議席的機會非常高,因為民聯僅以微弱優勢取得險勝,砂拉卓和實蘭溝則屬於國陣危險議席。

沙巴政治局勢,則可能因為前巫統副主席沙菲益阿達的因素出現微妙變化。

沙巴現有25個國會議席,其中國陣佔有20議席,希望聯盟只有3議席,沙菲益阿達領導的民興黨有2個議席。

第14屆大選就看國陣能否重奪民興黨2個議席,而沙菲益阿達給沙巴東部帶來的影響也會受到檢驗。沙菲益阿達在2016年遭巫統最高理事會凍結黨籍之後宣佈退出巫統,接管沙巴民興黨,他雖然沒有加入希盟,但是立場卻傾向馬哈迪。

沙菲益阿達是仙本那國會議員,國陣擔憂他對沙巴東部起到的影響力。

傑尼裡認為,鑑於沙菲益阿達影響,國陣在沙巴東部、卡達山杜順區,不會輕鬆取勝。ILHAM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員希索慕丁則認為,沙菲益阿達的影響力不足以改變沙巴整體,但如果希盟成功「偷到」兩、三個議席,那國陣也是臉上無光。

沙砂缺錢行軍難

傑尼裡表示,希盟在沙巴和砂拉越無法取得巨大優勢,原因在於缺少具有經驗和合適的候選人,希盟通常是「最後一分鐘」候選人,在東馬耕耘不足。

他說,此外希盟缺少資金競選,砂拉越和沙巴幅員遼闊,沒有錢和人力可說是寸步難行,更不用說深入偏遠地區。相比希盟,國陣在東馬的機制較為成熟,在很多鄉區都設有支部。

馬來選區 戰情激烈

馬來選票對於任何一方來說,都是通往布城的關鍵。贏得馬來選區就可奪得政權,政治分析員認為,馬來選民為主的地區將出現激烈選情。

ILHAM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員希索慕丁說,在第13屆大選,巫統競選121個國會議席,贏得88個,換而言之巫統贏得了75%所競選的議席,馬來選民支持率為70%。

根據希索慕丁觀察的馬來選區民意變化,約115個馬來選民佔多數的國會議席戰情激烈。在馬來選區,只要有15%至30%選票轉向支持希盟,而國陣其他成員黨無法取勝,以填補巫統所失去議席的話,那麼國陣統治就會終結。

希索慕丁表示,投票意向可能產生變化的選區,主要集中在西馬,因此可以看到馬哈迪集中火力瞄準西馬165個國席。

「如果投票率達到80%,國陣會非常危險。如果投票率偏低,將會出現激戰,雙方勝算五五開。」

3大搖擺群體 左右選情

國陣及希盟都力圖攻下對方險勝的邊緣選區,而還未決定投票意向的中間選民,將起到決定性作用,進而影響第14屆大選整體選情。

ILHAM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員希索慕丁表示,主要有3大群體的投票動向「搖擺不定」。第一個群體為年輕人,包括首投族,年齡介於30歲至21歲之間,佔所有選民的40%,他們大部分人尚未決定支持哪一個政黨。

第二群體為遊子,這一群選民長期生活在城市,但大選時會回鄉投票,他們對大馬政治的認知來自於社交網站如面子書、whatapps交流等,在做出投票決定時不受家鄉政治情緒和環境影響。登嘉樓、吉蘭丹有30%選民屬於遊子,其他州屬則低於15%。

第三群體為抗議選民,即政黨本身基層黨員,由於不滿黨中央的領導,有可能在大選時投「抗議票」,轉向支持敵對黨。這部分人屬於中間選民,難以追蹤是否會用選票表達憤怒。

他指出,上述3大群體對決定哪一方取勝有著顯著影響,尤其是對邊緣選區具有重要性。

巫統盟黨不濟 希盟內部矛盾

國陣與希盟各有優劣勢,前者擁有深厚財力、人力、機製成熟,但成員黨不給力;後者得益於人民求變之心形成的勢,然而內部多矛盾,兩大陣營短兵相接將有一番惡戰。

ILHAM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員希索慕丁分析,巫統的不足之處在於,國陣成員黨如馬華、民政黨、國大黨,沒有能力贏得更多國會議席。西馬國陣成員黨不但無法幫助巫統,還只能寄望依靠巫統和東馬成員贏得足夠議席來組成政府。

雪州大學校長拿督禮端教授則認為,國陣政府在治理方面留下口舌,如徵收消費稅導致生活費加重,而且廉潔還出現問題。

他說,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一馬公司問題,但隨著感受到生活壓力,加上新聞不斷報導,民眾會將問題聯想在一起。

禮端稱,雖然有人質疑希盟沒有執政中央的經驗,不過希盟在雪州和檳州的政績可作為典範,相比國陣州政府時期,當地居民在州政府政權替換後有更好的體驗。

希索慕丁卻表示,希盟唯一的優勢在於人民對國陣政府的憤怒,化為選票支持希盟,這無關乎希盟本身的強大,該陣線很大程度上藉著反風走到今天。

他說,希盟內部有諸多矛盾需要協調,如大選上陣的議席分配,過渡首相人選等,並沒有穩固統一的機制。

另外,希盟還需要擔心伊斯蘭黨的動向,禮端就指出,馬來選民佔多數的選區,若在下屆大選出現三角戰,希盟將處於非常不利位置,而國陣則可輕鬆勝出。

「國陣最渴望就是出現三角戰,忌憚伊黨與希盟合作。」

從目前形勢來看,伊黨態度模稜兩可,在與巫統眉來眼去的同時,在雪州政權與希盟保持執政,甚至雪州伊黨不排除在第14屆大選維持合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