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

餘紅梅8歲那年,母親去世,作為家中老大,初中便退學供妹妹們讀書。每天都要下地干活的餘紅梅,當時怎麼也想像不到,自己日後會成為一個文化傳承的使者,一個企業家,一個重要的古宅收藏家。




23歲時,餘紅梅結婚了。婚後不久便傳來父親車禍的消息,家裡欠下了幾萬元外債。一想起當年無米下鍋的窘境和孩子的哭聲,她都止不住地落淚


拾荒出身的古建築收藏家- 餘紅梅

餘紅梅開始靠拾荒維持生計,但命運也在廢墟中出現轉機。餘紅梅始終記得,拾荒的第一天,她收穫了27元。其後她發現,經過打磨加工,每個木桶能賣到幾十美元。

於是,她開始研究古玩書籍,開辦了家具翻新的作坊。從收水桶到收古董、收古宅,後來還成立了古建築修復團隊。

生活所迫,年少拾荒

                 從收水桶到收古宅

 

如今的餘紅梅不滿四十,她坐在雕刻精細的紅木靠椅上訴說往事時,正身處一個清代三進宅園的正廳。這只是她的財產之一。

這個修復精美的古宅院位於武漢近郊的一個古建築群,總投資1.5億元,面積1300畝,相等於86個足球場。除此之外,她還擁有屬於自己的旅行基地,酒廠,文化公司,安排了上千位同鄉的就業。

                 投資1.5億修復古建築群



餘紅梅將瀕臨倒塌的老房子,從全國各地搬運到這裡,重裝修繕。修復一新的舊建築群裡,處處是栩栩如生的浮雕和錯綜複雜的木製榫卯。

從全國各地搬運來的老房子

                 修復一新



院外粉牆環護,園中山石點綴,群落裡還包括明清時代的客棧,學堂,民居。村民們打著糍粑,編織著竹籃,展示著正漸漸消逝的民俗文化。

打糍粑,編竹籃

                  安排村民展示民俗



“在拆遷的地方,會有整棟的房子。一看見如果哪一家的婆婆把它燒了,我就心疼的不得了。”

餘紅梅說,每見到一片舊花窗,一扇古門,甚至巨大的老木樑,都要想法留下它們,不讓它們消逝在挖掘機之下。

搜尋被焚毀的古物



開著白色進口SUV,餘紅梅一有空就會到村中探訪老宅。她喜歡建築上的雕刻,那裡有神話故事,歷史軼聞,和各不相同的人物造型。


                古建築上的雕刻故事

在這個村里,她將獨居老人安置到一處,請專人看顧;興建學堂讓年輕的少男少女們有機會讀書,計劃將他們培養成文化講解員。

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的民風,一種武訓式的執著: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一定要下一代讀書。就像餘紅梅說的,提供知識和滿足溫飽一樣重要。

興建國學堂生於貧寒,實現夢和理想




她要讓每一個和她一樣出生於貧寒的農村人,都有實現夢和理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