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出版的「百家講壇」期刊上,學者汪宏華從文學角度破解了《西遊記》中水簾洞的來歷。他認為有字跡有家當的水簾洞不是天然生就,也不是史前文明,而是如來佛和須菩提聯手為孫悟空預設的第一道誘餌。從此悟空就走上了儒、道、佛的不歸路,成了如來的瓮中之君。原文如下:

讀隱秀小說《西遊記》,常常需要向前提問題,向後找答案。比如,在剛剛「開清濁而立」的花果山上,怎麼會存在一個有文字有家當的水簾洞呢?是天生一個仙人洞嗎?是史前文明嗎?不是。石猴進去時尚且「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那麼,1、時間,它為什麼恰好在石猴跳入的前一刻,突然人去洞空,而且洞主一去不復返呢?2、空間,它為什麼恰好能夠容下山裡「千百口老小」的猴群呢?3、陳設,它為什麼恰好配備了猴子最需要最喜好的傢具呢?「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如此明顯的人為造作,原始的猴子可以理解為「天造地設」,幾經啟蒙的現代人就該提出質疑了,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更不會度身定製餡餅!——這個問號即是洞開《西遊記》思想寶庫的第一把金鑰匙。

一、如來與弟子須菩提是內應外合的夥伴

石猴的時運似乎就是與眾不同,不但縱身一躍即坐上了千歲王位,還一拍腦門就得到了修鍊長生不老、七十二變和十萬八千里筋斗雲的機會。

我們不妨再向前提問,方寸山三星洞的祖師是誰?這個問題同樣也是悟空可以不顧,但我們讀者須當深究的。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他是須菩提,佛祖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可他是受什麼利益驅動不惜侵犯道家權益,悖逆佛家門戶,私下設壇收徒呢?更為甚者,還培養了一個令玉皇大帝誠惶誠恐的大逆不道的徒弟孫悟空。也不知這位祖師哪世修來的洪福,身背三重罪業還能長期逍遙法外。按照正常邏輯,如來是慧眼觀世、執法如山的佛祖,須菩提捏住悟空的嘴能瞞過任何人,也瞞不過如來。退一萬步,如來即便有所不察,也該問問悟空師從何人。從他有信心打賭賽,認定悟空一筋斗翻不出自己的手掌來看,是很清楚悟空的功夫學自佛門的。然而,他卻迅速抓住時機將悟空控制在自己的手心,大有殺人滅口的意味。對比鮮明的是,如來的二徒金蟬長老僅僅因為不專心聽講佛法,就被貶受九九八十一難。佛法為何出現了雙重標準?唯一能夠解釋的是,如來和須菩提之間存在合作關係!誰會去冒越抹越黑的危險問罪於自己的同謀呢?何況還能以距離說事:金蟬的罪過雖輕,卻犯在自己眼皮底下;須菩提藏身於萬里之外,難免疏漏。

我們繼續向前提問,如來師徒為什麼要內應外合「捉放曹」呢?政治圖謀!從書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如來已在玉帝面前失寵,聲望和地位不及儒教、道教的大佬太白金星、太上老君。與天宮對應的唐朝初期也是改變了隋朝尊佛的慣例,重儒教、道教,輕佛教。於是,如來便指令弟子須菩提遠遠潛入西牛賀洲地界,偽裝道家祖師先栽培一個有能力有野心大鬧天宮的逆賊,既嫁禍於道家,又給自己帶來表現的機會。果然,在儒、道束手無策之際,如來輕鬆就將悟空手到就擒。同場競技,儒術(招安為官等手段)、道術相形見絀。之後,玉帝還特地為如來召開了「安天大會」,何等榮耀。原本偏安一隅的臣子立馬功高震主。

二、祖師須菩提與悟空是貌合神離的師徒

實際上,就像悟空得到的功名、長生並非是免費午餐一樣,如來的成功也不是一舉手一反掌那麼輕巧,他和他的弟子暗中耗費了無數的心血。且看須菩提是如何欲擒故縱教唆孫悟空大鬧天宮,支持如來「安天」的。

第一、貶他。祖師首先擴大悟空的外貌缺點,將他比作猢猻;次而降低他的輩分,賜姓為「孫」。從後面的效果看,這個雙關姓妙用無窮,既授人以嘲弄之柄,又給悟空植下了仇世的種子,如同傳說中的反骨。

第二、轉他。須菩提利用悟空惟長生是求的心理,嘲諷道家的術門、流門、靜門、動門不是「壁里安柱」,就是「窯頭土坯」、「水中撈月」,只有其中與佛法相通的心門才能修得長生,「功完隨作佛與仙」。包括給他取的「悟空」法名,也是為了潛移默化轉變他對道學的痴迷,有朝一日棄道歸佛。

第三、挺他。在所有弟子中惟獨向給他傳授源於仙道,又高於仙道的七十二變、十萬八千里筋斗雲。這樣,悟空就不但有逆反之心,還有了逆反之能。當悟空受到這種開小灶的禮遇后,對師父的用心也就不會懷疑了。

第四、吊他。只給他快速多變的手段和方法,不給他長生不老的結果,比如第三回閻王簿上仍舊寫着「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目的就是要敦促悟空自己去強行塗抹閻王簿,偷吃蟠桃和金丹,製造種種禍端。最終激怒玉帝。悟空由於不懷疑師父的用心,所以將怨恨一股腦發泄到閻羅王、太上老君和玉帝身上。

第五,縱他。平時,須菩提很欣賞悟空的小聰明,教學氣氛也很嘻隨,悟空說他「打市語」、「果有些滴」,他也不羞不惱,甚至還與悟空玩起敲腦門的遊戲。但當弟子學有所成,向眾人略顯本事時,他卻突然變得嚴厲起來,絲毫不留迴旋的餘地,一逐了之,並說「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實際上這種不負責任的詛咒是對學生更壞的縱容。悟空心想:巴不得您不管我了,俺老孫從此天下第一。

可以想見,任何人接受這套重藝輕德的師訓都會成為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派。悟空不知儒法、道法之外還有更高深的佛法,更不知祖師的師父就是如來,果然就恣意縱橫起來,直到撞到南牆,被「五行山」壓住。這就是祖師的無私奉獻。

三、如來與悟空是魚死網破的對手

回頭我們再看水簾洞的來歷,情況就非常明朗了。如來實際採用的是比一縱一擒更為複雜的垂釣三步法:首先在水面撒上幾把水草,即花果山水簾洞;等魚兒聚攏之後,再投放一些香料,即方寸山三星洞;等魚兒無所顧忌大口吞食時,悄然拋入一個內藏魚鉤的香餌球,即如來的手掌。

當然,人是萬物之靈,不是魚,僅用物慾勾引是不夠的。如來非常老到,又在儒道佛三教的天理之間鑿出了一條請君入甕的虛空通道,悟空就是自作聰明從儒家五常中的「智」、道家360傍門中的「心」,徑直到達了佛家的最高境界「空」。

有意思的是,如來在三步之間還運用了銜接過渡,比如水簾洞表面像個誘導鯉魚跳龍門的儒家科舉考場,悟空進洞之後也確實是按照儒家的規矩「稱王稱聖」、「序齒排班」、「君臣佐使」,但洞里的家當卻都是道家的石制風格,洞口的對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與「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也遙相呼應。毫無疑問,悟空正是受到這些情景的長期暗示,才突然「道心開發」,棄儒從道。之後,祖師在傳道時也總是在道法中暗藏佛理(前文已述)。這種「銜接」所起到的作用就好比垂釣者牽扯絲線的動作,引導魚兒及早、準確咬鉤。

古人云,幸其始者怠其終。少年得志的悟空終究成為了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不但在物慾上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從千歲王降為弼馬溫,再降為一尊無名小佛,在天理上也是越走越窄:一、他悟到的「智」就不是儒家本義之格物致知、是非判斷,而是被王位功名刺激的冒險、鑽空子的念頭。比如石猴直到眾猴連呼「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三遍之後,才挺身而出。若石猴不出來,其它投機鑽營者也會出來。只是「石猴」的名字和神話就當屬於另一隻猴子了。二、他悟到的「心」不是道家本義之精神不滅,而是被肉體長生迷惑之後的幻覺叢生。比如,他塗抹閻王簿就是出於醉酒後的冥想,鐵橋松陰下的南柯一夢。三、他悟到的「空」不是佛家本義之大徹大悟,而是被緊箍咒等有形的語言奴化之後的小聰明,直到愚蠢地將有字的假佛經當成真經。誤己又誤人。不過,如來在成功收復悟空的同時,也將佛家仁慈、平等的本質喪失殆盡。二人鬥爭的最終結果是:一個魚死,一個網破,兩敗俱傷。

顯然,《西遊記》中的悟空不是純粹的孔孟儒士,如來也不是佛教中真實的佛祖,他們都是刻意扭曲儒道佛的政治家。悟空欲借宗教謀求物質之王,享盡世間榮華富貴;如來欲借宗教謀求精神之王,臣服寰內眾生之心。小說主要就是寫他們兩方的爭鬥,道家只是過渡,未被作為第三方。真正的第三方是吳承恩,他欲借唐朝故事批判宗教和封建制度,開創人文主義。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這篇文章吧~

參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