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懸浮微粒PM2.5害人不淺,甚至可能造成飛蚊症。高屏近2個月霧霾嚴重,醫師發現各大醫院眼科門診的飛蚊症患者,同時間內也激增約3成,懷疑是PM2.5毒害,進行動物實驗顯示,鼠眼暴露於大量PM2.5後,玻璃體竟老化30年且明顯液化,而玻璃體液化正是飛蚊症主因,是全球首次發現PM2.5恐釀飛蚊症。
國軍海軍總醫院副院長、眼科醫師洪啟庭說,已知PM2.5與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也知會使眼、鼻過敏症狀加劇,高屏這2個月空污嚴重時,過敏性結膜炎病例約增4成,眼結石患者也增3成,未料飛蚊症病人竟也增3成左右。
洪啟庭表示,飛蚊症主因是玻璃體液化,老化雖會造成玻璃體液化現象,但最近收治的飛蚊症患者,不少人僅20來歲,玻璃體液化來得太早,因而懷疑與PM2.5有關並深入研究。
為模擬人類眼球玻璃體暴露於高濃度PM2.5,洪啟庭團隊到高雄苓雅、左營等空污嚴重地區蒐集粉塵,在實驗室將粉塵純化至PM2.5大小,注入7至8周大的大白鼠眼內,1個月後和眼部未注入PM2.5的鼠隻相比,實驗鼠玻璃體約5成已液化。
洪啟庭分析,經1個月PM2.5暴露的大白鼠,換算人類年齡約30歲,玻璃體5成液化則是約60歲者才有的現象,推論「PM2.5已讓鼠隻玻璃體老化約30年」。洪強調,動物實驗結果不能直接套用在人身上,尚不能斷言PM2.5也會使人類玻璃體快速老化、液化,但仍提醒600度以上高度近視者或已有飛蚊症者,對空污更須提高警覺,空污嚴重時避免出門。
三總青光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飛蚊症成因不只玻璃體液化,玻璃體與視網膜之間的拉扯也會產生,空污易致結膜炎,揉眼行為常大幅增加,過度用力也恐造成飛蚊症,此研究推測仍需更多證據。
呂大文建議,若首次出現飛蚊症疑似症狀,應先做眼底檢查,確定視網膜有無破孔,若無則最好每3至6個月追蹤一次;空污嚴重時減少外出,非外出不可,要戴上與臉部密合的護目鏡,眼睛發癢可用冷敷、保濕液、抗組織胺等舒緩症狀,避免揉眼。(黃仲丘/台北報導)
高屏冬季空污嚴重,高雄85大樓隱身霧霾中。資料照片
洪啟庭(中)與團隊把經過純化的PM2.5注入鼠眼。洪啟庭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