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家保險公司,發行了一批頭獎500萬美元的彩票。然後,每張彩票以1美元的價格賣給自己的職工。其中,一半彩票是買主自己挑選的,另一半彩票則是賣票人挑選的。到了抽獎那天的早晨,公司專門派調查人員找那些買彩票的人,並對他們說自己的朋友想買彩票,希望他們能轉讓出來。那麼,他們會以多高的價格來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關於前面的彩票問題,很多朋友會覺得兩者的售價肯定不一樣。沒錯,最後的結果是:不是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彩票的售價是1.96美元,而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彩票的售價則是8.16美元。原因就在於,自己選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獎率一定較高。

其實,這就涉及心理學上的控制錯覺定律,即對於彩票等非常偶然的事件,人們也以為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但客觀上來講,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比如,你扔硬幣1000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0。但是哪一次是正面,哪一次是背面,是偶然的、不可預測的。

那麼,回到最前面買彩票那個例子。實際上,別人給你買和你自己買,從概率上看,中獎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樣的。儘管從理論上人們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到了實際操作中,大家往往還是認為自己精心挑選的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更高一些。這可能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為都能靠我們的努力和訓練加以控制,所以就將這種意識錯誤地推及所有事,包括那些偶然性事件。

再如,我們擲骰子時,勝負完全是偶然的,與自己的技術和能力毫無關係。當有人想擲出雙六的時候,心中就在想六、六、六,隨之口中也小聲地嘮叨出來,甚至不知不覺地用手逐漸加力捏骰子。可事實上,結果完全是偶然的,與這些附加的動作毫無關係。只是人們潛意識裡覺得自己越努力,結果越容易如願。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給大學生一些錢,讓他們來做擲骰子的賭博。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擲骰子之前下的賭注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學生們都覺得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按自己的意願轉動。不過,這根本沒有任何邏輯上的依據,僅僅是人們的錯覺而已。

了解了控制錯覺定律,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賭博遊戲會吸引很多人,甚至不少人為此傾家蕩產也難以自拔。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警覺。

實際生活中,人們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覺。《列子》中曾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記載: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時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

這裡所講的近如車蓋,遠似盤盂,就是錯覺現象。簡單地說,錯覺是指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徵的錯誤的知覺經驗。它與幻覺或想像不一樣,因為它是對應於客觀的和可靠的物理刺激的,只是似乎我們的感覺器官在捉弄我們,儘管這樣的捉弄自有其道理。

關於錯覺產生的原因雖有多種解釋,但迄今都沒有完全令人滿意的答案。客觀上,錯覺的產生大多是在知覺對象所處的客觀環境有了某種變化的情況下發生的;主觀上,錯覺的產生可能與過去經驗、情緒以及各種感覺相互作用等因素有關。

同時,外在因素也會引起我們的錯覺。曾有一個實驗,有人分別從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挑選10個孩子,讓他們估計從1分到50分(美元)硬幣的大小。實驗發現,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比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高估硬幣的大小,尤其是5分、10分和25分值硬幣。而當硬幣不在眼前只靠記憶估測或者把硬幣換成相同大小的硬紙板時,則高估情況會急速降低。這個實驗形象地證實了在不同家庭環境中形成的態度和價值觀對知覺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