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震過後餘震不斷。中央氣象局提供
(更新內容)花蓮近海6日深夜發生芮氏規模6.0強震,震央所在地花蓮首當其衝,震度高達7級。 由於這起地震和本月4日的規模5.8地震屬同一序列,外界擔心台灣東部恐怕發生更大地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代主任陳國昌說:「不排除」。 陳國昌指出,6.0地震發生後,可能代表序列地震的主震出現,未來會慢慢減緩;媒體詢問6.0地震是否為另一個主震的前震,陳國昌答「不排除」,但機率相對較小。昨晚11時50分左右,花蓮近海發生強烈有感地震,芮氏規模6.0,由於深度僅10公裡,幾乎全台有感。花蓮、宜蘭最大震度高達7級!主震過後,截至今晨5時02分止,又陸續發生數十起餘震,規模從3.3到5.4不等。05:02 吉安鄉發生規模4.4地震。04:56 花蓮縣近海發生規模4.6地震。03:36 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4.6地震。03:15 花蓮縣近海發生規模5.4地震。02:09 花蓮縣近海發生規模4.0地震。02:07 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5.4地震。02:00 花蓮縣近海發生規模5.2地震。01:50 花蓮市發生規模4.1地震。(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來源:王地震預測神人臉書
6日深夜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0地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認為,和4日晚上規模5.8地震屬於同一序列地震,外界擔心附近是否可能發生更大地震,地震中心代理主任陳國昌則說:「不排除」。 陳國昌表示,4日晚上發生規模5.8地震時,當天稍早曾發生規模5.1地震,震央位置離陸地相對比較近,後續餘震發生位置,大都離5.1地震的震央較近,而6日深夜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0地震,震央距離5.1地震也較近,剛好可以解釋為何4日晚上後餘震都集中在5.1地震附近。 不過,陳國昌指出,6.0地震發生後,將是一個轉捩點,可能代表這個序列地震的主震出現,未來將慢慢減緩,但媒體詢問是否6.0為另一個主震的前震,甚至還有更大地震發生,陳國昌則回答說,「不排除」這樣可能,但機率相對較小。(許敏溶/台北報導)出版時間:02:14更新時間:03:20
6.0地震後,氣象局指不排除發生規模更大地震。氣象局提供
地震測報中心代理主任陳國昌。胡瑞麒攝
地震測報中心的地震波圖。胡瑞麒攝
花蓮縣6日晚間11點50分許發生規模6.0有感地震,目前花蓮公園路統帥大飯店倒塌,商校街2號旅店傾斜,花蓮大橋、七星大橋路面也出現龜裂情況。當地許多民眾人心惶惶,深怕有任何餘震再次發生,但是網路上卻有人瘋傳說:「地震只是第一波,今晚還是要小心。」引發討論。
根據了解,花蓮4日發生規模5.8地震時,網路上就瘋傳一名王姓網友的訊息截圖,表示嘉南地區可能會發生規模7.2地震,中央氣象局還特別出面闢謠說,地震還無法進行預測,此類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結果花蓮6日晚間再次爆發規模6.0強震,王姓網友的說法又開始在網路瘋傳。
王姓網友在地震發生後又發文說,「這是能量流高峰引發的『雙連搖』的第一波,今晚還是要小心。」接著又說,地震能量是由花蓮直接衝擊嘉南地區,剩餘能量才又往北回彈,「雖然還是會造成部分毀損,但這所有能量可能路徑中破壞力最小的了。」
▲▼王姓網友在臉書PO文預言地震。(圖/翻攝自當事人臉書)
幾分鐘後他又表示「這是分批釋放,花蓮→嘉南→台北,既然『搖法』已經確定,今晚上述地區請稍留意。」最後還向氣象局喊話說:「我已經驗算3次:這波規模至少6.4,是淺層地震,但絕對不只規模6.0。氣象局,請加油!」
對此,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代理主任陳國昌強調,每次只要一有地震發生後,都會有人提出相關預測,但是地震目前仍無法預測,預測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王XX目前為止的預測,看不出來有任何科學相關證據,只能算是個人預測,像是三太子預測一樣,還不構成開罰的要件。」
花蓮地區4日晚發生芮氏規模5.8地震全台有感,且後續餘震不斷。外傳花蓮遇百年周期將出現規模8地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對學者研究表示尊重,然而目前地震觀測儀器歷史約120年,相關科學記錄難其實以解讀到所謂「百年週期」。
▲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地震報告。(圖/記者姜國輝攝)
花蓮群震不斷,4日晚間9點56分發生規模5.8的主震,主震前就已有5起有感地震、主震後至6日下午又發生80起以上餘震,大部分規模都在3.5以上。此次地震發生如此的頻繁,引發民眾的關心與恐慌,也傳出不少的推論,有學者指上世紀初在宜蘭與花蓮外海,各發生1次規模8地震,若依照百年周期理論,未來10年花蓮外海發生規模8地震也不意外。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圖/記者姜國輝攝)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地震監測課課長林祖慰6日受訪表示,地震觀測儀器的歷史約120年,在儀器出現後,人們可以透過科學輔助了解地震,用觀測資料記錄地震規模,不過,也就只能用這期間的資料來做推算,例如:這百年間花蓮平均每年會有多少地震。
至於更久遠之前的地震,則只能從歷史文獻來了解,透過相關描述包含:發生時間多久、房子倒塌情況等,但仍不是定量、量化規模的地震。
林祖慰表示,學者或許有其他的方式來推敲、換算地震規模,相關研究地震中心表示尊重,但是以現有的科學記錄其實無法推算出所謂「百年週期」。
2018大地震之年!地球自轉減速引爆能量 美研究警告:強震激增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東部地區深夜連續多起地震,也引發民眾對地質災害的憂慮。美國兩位科學家去年就曾發表論文指出,歷史統計顯示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將會引發全球頻繁地震,警告2018年將會是「大地震之年」,可能會出現多達20起強烈地震。
▲美國科學家發現,過去100年間每次發生大地震前,地球自轉速度都會減緩。(圖/記者姜國輝攝)
▼2017年9月份墨西哥接連發生規模8.0和7.1地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月4日晚間花蓮地區連續發生多起較大規模地震,其中規模5以上地震1小時內就3起,全台搖不停喚醒民眾對大地震的記憶。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畢爾漢(Roger Bilham)與蒙大拿大學教授班迪克(Rebecca Bendick)去年11月曾在美國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發表合撰論文指出,地球自轉與地震活動有高度關聯,儘管變化只差距一毫秒,仍會影響地底能量大量釋放。
畢爾漢和班迪克的研究統計1900以來全球芮氏規模達7.0以上強震,發現100多年來有5個時期的強震發生次數明顯多餘其他時期。在強震好發期間,全球一年竟發生多達25至30起強烈地震,其餘時期平均每年僅15起強震。
歷史統計顯示,自1900年以來,規模大於7的地震發生週期大約是每32年一次,而每次在這些大地震發生的前5年,地球自轉都會減速,當地球自轉變慢的時期結束後,強震數量就會開始增加。畢爾漢表示,「這相當直接,地球給了我們5年的強震預警期。」
▼紐西蘭2016年11月14日發生規模7.8地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畢爾漢當時說,地球自轉速度大約從2013年開始進入週期性減緩,換言之,可推估2018年全球就會進入強震好發時期。2017年全球一共發生7次規模7以上地震,畢爾漢預測,「2018年起,可能每年都會有20起強烈地震」。
綜觀全球地震紀錄,進入2018年之後,光是1月份全球就已經發生3起規模7以上地震,包括1月10日中美洲宏都拉斯天鵝群島發生規模7.8地震、1月14日秘魯南部近海規模7.1地震、1月23日美國阿拉斯加近海7.9地震。
兩位科學家也發現,過去在地球自轉減速後發生的強震最常發生在人口稠密的赤道熱帶地區,但仍然很難預測未來的地震會發生在何處,也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讓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與強震的增加產生關連。科學家懷疑,有可能是地核活動的些微改變,導致兩件事先後發生。據了解,全球約有10億人口居住在最常發生地震的熱帶地區。
另外,美國經濟預測專家阿姆斯壯(Martin A. Armstrong)去年12月也曾做出相似的預測。阿姆斯壯當時警告,2018年恐怕會有「嚴重地震」發生,並引發全球性經濟動盪,有如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後,接踵而來的1907年經濟恐慌。
阿姆斯壯當時指出,歷史顯示,美國的地震發生週期大約是8.6年一次,而2018年恰好是1906年以來的第13個8.6年;另外觀察全球規模7以上地震發生頻率,發現週期為31.4年,因此推算出2018年會有大地震發生,而且很可能在2月3日至4月4日之間爆發,地震好發「高潮」將會延續至2021年。阿姆斯壯的預測和畢爾漢與班迪克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2017年11月南韓浦項市發生規模5.4的地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針對國外學者預測,中央氣象局當時表示,對於相關學者的研究論述皆予以尊重不過全球大地震在統計上並沒有特別活躍的趨勢,惟民眾仍應充實地震防災知識,隨時做好應變措施。
而針對花蓮地區自4日晚間頻發有感地震,根據氣象局地震中心統計,自昨晚9時起已經發生大小地震超過21起,規模最大5.8為主震。地震中心表示,地震原因為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隱沒到大陸板塊,導致地殼破碎引發一連串地震,估計未來1周到2周仍會有顯著餘震發生,但該區域為地震活動較頻繁地帶,沒有異常地質活動情況。
▲花蓮4日晚間28次地震!(圖/翻攝自中央氣象局)
接下來二到三週還會有地震,過年期間請大家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