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療癒系手遊《旅行青蛙》(旅かえる)近來在台灣、中國爆紅,許多媒體形容,《旅蛙》反映了「佛系青年」的崛起。

不同於主流遊戲,玩家在《旅蛙》中能進行的操作有限,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採摘庭院的四葉草,替小青蛙準備好行囊,等待牠在旅途中捎來的明信片或特產。

小青蛙每一次出走,都是隨心所欲且安靜無聲,沒有任何報備、通知,玩家只能被動地接收消息。幸運的話,會盼到牠結束旅程歸來,在家寫字、吃飯或打盹,否則只能瞪著「空無一蛙」的屋子,持續著漫長的等待。

遊戲沒有所謂輸贏,玩家無須為爭個戰力強弱,耗費大量時光練功;也無須和其他網友連線溝通,加強一同抗敵的團隊默契。不過,儘管遊戲的玩法近乎枯燥乏味,卻撫慰許多白領階級的心靈。

何謂「佛系」?日本、中國意義大不同

隨著《旅行青蛙》竄紅,「佛系」一詞再次成了流行用詞,「佛系青年」、「佛系養蛙」等字彙佔盡媒體版面,也在社群上被大量洗版。不過,究竟「佛系」2字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會讓人與《旅蛙》作出聯想?

事實上,「佛系」並不是新創詞彙,它源自於2014年的日本,指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男子」,特徵包括重視個人興趣、熱愛獨處、凡事依自己的節奏行動、不喜歡顧慮周遭,以及嫌戀愛麻煩、不需要女友、認為和女生相處很疲憊等。

反映的是,在經濟普遍低迷的「低慾望時代」下,年輕人傾向不婚、不生、不買房、不買車的某種人格特質。

「佛系」到了中國後,意義變得更廣,代表的不再是特定人格特質,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成天汲汲營營、充滿野心的理想家不同,他們的人生態度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傾向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極簡生活。

佛系青年的世代特質,是「豁達」還是「逃避」?

去年底,「佛系青年」開始被視作90後年輕世代的最新標籤,各種「佛系追星」、「佛系過節」、「佛系購物」等用語相繼出籠。

儘管「佛系」一詞得到不少年輕人共鳴,但同時也掀起批判聲浪。不少學者把「佛系」與「喪文化(指失去目標、喪失心智的年輕人)」畫上等號,認為無欲無求、一切隨緣的生活態度,是另一種陷入頹廢與絕望泥沼的生存方式。

是豁達還是逃避?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正確答案。

在中國,有一本暢銷書叫《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佛系」雖然主張看淡一切、與世無爭,但在這個紛擾不安的社會,想達到佛系境界,也得先作出一番努力,才能泰然面對一切挫折。而在《莊子,從心開始》一書中也提到,「身心的安定」反而是面對混亂時代最有力量的武器。

事實上,或許真正該思考的,不是「佛系」一詞的好壞,而是背後隱含的社會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讓年輕人拋下野心、拋下登上巔峰的渴望,轉而追逐隨遇而安的人生?從根本改善社會問題,解決年輕人內心的焦慮與迷茫,才是化解「佛系」各種衍生負面意義的最佳方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