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證實,抗憂鬱藥物的確對憂鬱症患者產生效果。圖為常見的抗憂鬱藥百憂解(Prozac)膠囊。(Tom Varco@Wikipedia / CC BY-SA 3.0)
服用藥物是常見的憂鬱症治療方法,但抗憂鬱藥物的藥效究竟如何,一直眾說紛紜。英國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1日刊出最新研究,科學家跨國蒐羅12萬名患者近40年的資料,以及21種常用抗憂鬱藥物的臨床試驗成果。分析顯示,雖然療效有所差異,但所有抗憂鬱藥物用於中、重度憂鬱症成人患者的短期治療時,都比安慰劑來得有效。這項研究可向患者證實,服藥確實有助於減少憂鬱症狀,破除長久以來對用藥效果存疑的迷思,期能改善許多憂鬱症患者未能獲得妥善治療的現況。
抗憂鬱藥是否有效的終極解答
研究計畫主持人,英國牛津大學席普拉尼(Andrea Cipriani)表示他感到相當興奮,研究結果為抗憂鬱藥效果的爭議提供了終極解答,「對患者和醫師來說都是好消息」。研究發現有些藥物的藥效較強,而有些則是副作用較小,但其中的每種藥物—即使是最無效的幾種—都比作為對照組,患者因心理預期而得到舒緩,實際上並無療效的安慰劑來得有用。
席普拉尼和由國際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蒐集全球各大資料庫與期刊歷年曾做過的臨床試驗(包括藥廠未公開的數據),最終獲得近12萬名接受8周以上治療的成年患者資料,並將大量文獻與數據進行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耗時六年之久,為歷來精神病學相關研究規模最大的一次。分析對象涵蓋了21種常用的抗憂鬱藥的藥效(症狀改善)與耐受度(副作用和停藥率),並與安慰劑進行交互比較。知名抗憂鬱藥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為「百憂解」,也就是Prozac)的藥效表現相對較差,但勝在耐受度最高,患者中途退出的比率和副作用都較少。而經過比較後,21種藥物中最有效的則是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但醫生在評估處方時,仍會依患者病情綜合考量選擇的藥物。
「就像心臟病、高血壓」抗憂鬱吃藥很正常
憂鬱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全球有超過3億5千萬憂鬱症人口,但即使在高收入國家,也僅有1/6的患者正在接受有效治療,在開發中國家的比例更降到只有1/27。科學家們希望此次研究結果能提供開處方的醫生和考慮服藥的患者可靠的證據和信心,對不同藥物進行評估,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牛津大學精神病學系系主任格迪斯(John Geddes)說:「憂鬱症和服用抗憂鬱藥長期以來遭到污名化,有些人甚至不認為它是疾病。如果你意識到有人正為這疾病所苦,就如同高血壓和癌症,便應該期望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讓我們把數字變成六分之六!」
席普拉尼更認為,許多針對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反對意見是來自於意識形態的立場差異,而非基於證據的評估,對抗憂鬱藥物的質疑更讓製藥公司對進一步研發神經藥物卻步,希望研究能消除疑慮,提升憂鬱症接受治療的情形。
但席普拉尼也提醒,儘管抗憂鬱藥確實是有效的治療工具,但這不必然表示用藥就是治療憂鬱症的首選方案。研究結果僅證明總體來說,抗憂鬱藥普遍比安慰劑有效,但每種藥物的療效有所不同,作用效果也因人而異,強調數據無法解釋個人適合服用哪種藥物,不建議患者貿然換藥,除了用藥外也應搭配心理治療,而非單純仰賴藥物。
席普拉尼還說,真正的挑戰在於讓更多患者願意持續服藥,不要太早放棄治療。服藥兩個月後,約有六成患者的症狀減少了一半,在心情和睡眠方面都有長足改善,「問題是,藥物還來不及發揮效果,就有80%的患者在一個月內自行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