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個什麼毛病?為什麼那麼多人以為腳後跟痛就是足跟痛?這一系列勞損和退化是否有密切的關係?足跟痛的臨床表現又是什麼,該怎麼預防和康復鍛鍊?跟著小編來走入足跟痛的密碼。
足跟痛是由多種慢性疾患所導致的腳後跟疼痛,臨床表現為足跟蹠面疼痛,腫脹和壓痛,走路的時候會加重,這個病症多發生於中年以後的肥胖者,男性發生率高,一側或者兩側都有可能發病。
引起跟骨痛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足底跖腱膜炎
長期,慢性,輕微外傷積累引起的病變就是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表現為筋膜纖維斷裂以及其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片內筋膜附近處可有骨質增生,形成骨嵴。在側位X射線照片上顯示為骨刺。
後者常被認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是臨床研究發現它與足跟痛的因果關係很難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根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癒。
二、跟骨骨刺
多見於老年患者,當有足跟痛的時候,經過X光拍攝,可以發現跟骨結節處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程度與局部發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而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係。
三、足底脂肪萎縮
老年人的足跟痛較為複雜,除了以上兩種可能的原因外,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衝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
常發生在老年人,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蕩。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跟墊痛與跖筋膜炎不同,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治療方法為使用海綿跟墊或局部藥物注射。
四、距骨下關節炎
常發生在跟骨骨折後,是一種創傷性關節炎。X射線照片上前跗竇處,負重時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療失效,則應進行跟距關節融合術。
陳舊性跟骨骨折或少見的跟骨腫瘤或結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類風濕性脊椎炎,壓迫骶神經根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小腿的脛神經擠壓等。
五、跟骨骨突炎
常發生於8~12歲的男孩,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骨突炎相似,是在發育過程中,未癒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症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症狀加重。骨骺癒合後症狀自然消失。一般作對症處理,可使患兒減輕活動,也可用跟墊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
六、跟骨後滑囊炎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並有壓痛。治療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腫脹不消,可以穿刺吸引,並可注入氫化可的松。
足跟痛的鑑別
1、足掌痛:強直性脊柱炎常見的症狀
2、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踝關節急性韌帶損傷大多有明確的外傷史。
3、足趾痛:痛風性足趾痛多發於中年男性。
預防跟骨痛需要注意以下六點:
一、避免穿著軟的薄底布鞋
二、在足跟部應用厚的軟墊保護,也可以應用中空的跟痛墊來空置骨刺部位,以減輕局部摩擦,損傷。
三、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四、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以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五、當有持續性疼痛時,應該口服一些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
六、如果疼痛劇烈,嚴重影響行走時,局部封閉治療是療效最快的治療方法。
足跟痛的鍛鍊方法如下:
專家特別指出,足跟痛患者應避免長期站立和長期行走,足跟部應用厚的軟墊保護,避免穿著薄底布鞋,多用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另外,常做三個動作也可以緩解足跟痛。
1、足弓拉伸:
平躺在床上,抬起並伸直腿,用一條毛巾把足前部裹起來,然後雙手拉動毛巾,拉伸大腳趾根部球狀關節和腳踝,直到膝蓋伸直,足部慢慢指向鼻子。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足跟筋膜。
2、腳底蹬踏動作:
平躺在床上,雙腳伸直,模擬登自行車的動作,這個動作能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3、腳趾夾物法:
這個運動專門拉伸處於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組織群,只要簡單的把腳趾彎曲做出宛如要夾住一支鉛筆的姿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