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我叫郭德綱。」這樣的段子大家一定耳熟能詳,而郭德綱從「草根」到「草根英雄」的經歷,細講起來也很勵志。
郭德綱1973年生於天津,8歲學藝。相聲名家馬志明回憶起郭德綱的當年,說道:「小胖子挺哏兒,十四五歲,往台上一站很自信。」呆了不到一年,想留團的郭德綱還是沒能留下,馬志明半開玩笑對他說:「你20年後定是一條好漢。」
21歲那年,郭德綱來到北京拜師學藝,卻四處碰壁。他和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個小俱樂部,靠在街頭賣藝混飯吃。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別人都早早回了家,而他仍舊站在空蕩蕩的舞台上,反覆練習新學的段子,直到練得嗓子嘶啞,舌頭打顫。朋友們勸他:「不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嘛,至於這麼拚命嗎?」
朋友們的心意他領了,但他仍舊拚命地記錄、背誦、練習各種各樣的傳統段子。整整一年,他沒有逛過一次街,甚至沒有好好睡上一覺。汗水換來了應有的回報。在短短的一年裡,他竟然能將600多個傳統段子收放自如地表演出來。
可命運似乎總愛和努力的人開玩笑,失敗一次次降臨,成功變得遙不可及,無人問津的日子過得異常苦悶。有一次,他仍像平時一樣練習到深夜才騎著自行車回家,可剛騎出沒多遠,自行車就壞了。午夜,公交車已經停運,他也沒錢打車,第二天下午還有一場重要的演出。他腳一跺,牙一咬,把自行車扔在路邊,硬著頭皮向郊外的出租屋走去。
正值秋雨綿綿的季節,天色微微發亮的時候,他才回到住處,渾身濕漉漉的。頭暈目眩的他一頭栽倒在床上,高燒不止,他心裡清楚,這樣不行。於是,他勉強支撐起身體,翻箱倒櫃地找出一個破傳呼機,拿到街上賣了10多塊錢,買了兩個饅頭和幾包感冒藥,硬是挺了過去。下午,當面色蠟黃的他趕到演出地點的時候,搭檔嚇了一跳,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在他的肩上輕輕拍了拍,什麼也沒說,便攙扶著他走上了舞台。
「一家7口人住在3平米的房子里。外面下小雨,屋裡下中雨;外面下中雨,屋裡下大雨;外面下大雨,屋裡下暴雨。有時候雨太大,全家人都到院里避雨。」這是郭德綱原創的一個段子,雖然經過了藝術的搞笑誇張,卻是他經歷的真實寫照。
終於,一無所有的郭德綱靠著一股倔勁,在競爭激烈的北京站穩了腳跟。幾年後,他的自信從容、詼諧幽默引起了侯耀文的注意,他婉轉地表達了想收郭德綱為徒的意思。郭德綱的眼淚忽地落了下來,和搭檔于謙緊緊抱在一起放聲大哭。「平地一聲雷,陡然而富。」郭德綱每每回憶起一路走來的不容易,都感慨良多。
在此期間,他也一直在為自己創立的德雲社奔波。「當年我一上台說相聲,觀眾就往台上扔磚,說一場相聲,能蓋三間北房。」這樣的自嘲也頻頻被他搬上舞台,顯然他忘不了當初創業的艱難。這個現在每場必滿的德雲社,在2004年之前始終賠錢,一個月動輒賠八九千元。那時候沒人願意給他投資,也沒人願意演,郭德綱就自己帶徒弟。他給大家規定:「台底下就是一個人也得演。」結果還真趕上一回。
2002年的一天,天寒地凍,全體演員站在門口打板子喊人,最終只喊進來一位外地人。到時間開演,台下只有一位觀眾。這樣的情景,如今也常常被郭德綱在相聲中提起。
北京文藝台《開心茶館》節目的主持人大鵬,是第一個在北京媒體上介紹郭德綱的人,他說:「有人猜,民間是不是還藏著千百個郭德綱,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他,郭德綱只有一個。」
正如大鵬所說的,如今的郭德綱是不可替代的,他已經紅透了大江南北。有記者問他為什麼能堅持到現在。他微笑著回答:「我小的時候家裡窮,那時候在學校,一下雨,別的孩子就站在教室里等傘。可我知道我家沒傘,所以就頂著雨往家跑。沒傘的孩子就得拚命奔跑!像我們這樣沒背景、沒家境、沒關係、沒金錢的一無所有的人,你還不拚命工作、拚命奔跑,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