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小型座談後,兩個聽眾在意見交流的時候意見爭執。
其中一位應該是家長,雖然試著婉轉,但是言下之意也頗為明確。他認為我的見解,不太能幫助他的孩子成為「人生勝利組」。他的意見長話短說是這樣的:
「你講的這些確實很好,很感謝你這麼用心準備。但是,你可不可以在演講中多補充一些,例如…現在的大銀行、科技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的孩子如何在大學推甄上、在日後就業上取得競爭優勢?」
另外一位聽眾對這番話不滿,似乎是想要幫我辯護:「大家都一心想成為人生勝利組,才是台灣教育失敗的核心原因!」
一邊聽著,其實有點哭笑不得。鄭重聲明,我不反對「人生勝利組」。相反地,我全力提倡,所有人都應該成為人生勝利組,而且這也應該是教育的目標。
但是在這之前,大家看待「人生勝利組」的方式可以正確一點嗎?
人生勝利組范圍廣大,請不要眼瞎錯看
其實就在那場演講中,我分享了好幾個「人生勝利組」案例。
例如:河南省鄭州市的一位鑄劍師,他在28歲的時候就曾當上國企的中階幹部,工作安定且薪水優渥。那年他卻辭職,投入鑄劍工藝。五年之後,他已經成為名聞世界的鑄劍師,一把劍價格已經賣到百萬台幣,而且日後技藝進步,顯然價值還會成長。這位鑄劍師的生活像個古代俠士,工作內容根本是個傳奇。他的名字叫賈懷進。
例如一位法國男士,他也熱愛研究、探討未知,尤其愛研究植物,愛到將頭髮染成綠色。他也喜好視覺藝術,就和許多法國人一樣,他熱愛色彩與繪畫創作。他的職業內容就是結合這兩個愛好––用植栽在都市大樓的牆壁上作畫,把自己的作品叫:「垂直花園」,而且享譽建築、植栽、園藝領域,他叫:巴提克.布朗 (Patrick Blanc)。
又例如一位台灣人,他從小愛畫畫,他曾經在廣告業工作12年,只有偶爾畫插畫,一半自娛,一半賺外快。一直到他37歲的時候,突然患了血癌,因為需要治療及休養,他離開廣告工作,在這三年的養病期間,插畫愈畫愈多,而且甚至開始演化出了劇情。
一直到他40歲的時候,才出版人生第一本繪本,而且不斷有新作品,而且受到極大的歡迎,讀者迴響非常大。後來,幾米的繪本故事,還被改編成了許多電視劇、電影、音樂劇,還有一個主題園區。他是台灣「文創」的代表人物:幾米。
在討論「人生勝利組」的時候,我們有把這些人計算在內嗎?
敬告:切勿膚淺狹隘看待「人生勝利組」
看待「人生勝利組」,台灣的問題絕不是太重視,反而,是太輕忽。
我們沒有嚴肅認真地探究我們心中「人生勝利組」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到底合不合適。現在,國立名校、歐美研究所、畢業後找到月薪5萬以上的工作––這樣的人往往被糊裡糊塗地認定是「人生勝利組」。而不符合這個定義的,我們自動將他們從「人生勝利組」行列中排除。
其實,有許許多多人,不符合這個狹隘定義,但他們的人生同樣(甚至更加)精采、值得羨慕。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自己擅長而喜愛的事,在高度自由與受尊重的環境中工作,在世界上創造改變、發現新事物,為人類推展邊界,並且取得在專業領域內,甚至跨領域、跨國界的名聲––如前面所舉的三個例子,以及限於篇幅所無法舉出的數千數百個例子。
輕忽「人生勝利組」的多樣性,是我們的第一錯。因為我們犯了第一個錯,也就無法避免地會犯第二個錯:沒有積極地從各種人生勝利組的身上找方法、尋求啟發。
看到目標,才會發明方法
當我們認定考上頂尖大學、出國讀書才是人生勝利組的標誌,各種訓練培養學生考上頂尖大學的課程、教學機構、個人輔導機制就興盛無比。當我們認定進入外商、知名企業、考上公職是人生勝利組的標誌,高普考補習班、面試求職教戰手冊就應運而生。
總之,看到目標,我們就會找出方法。如果我們認定人生有各種值得追尋的目標,憑我們的努力和才智,鐵定也能找出達成的方法––可惜的是我們看不到它,看不上它,當然也就不會發現走向各種目標的路。
如何成為優秀插畫家、優秀工藝家、植物造景大師…這一切都有方法與竅門可以學習,而且會顛覆我們對於教育的各種刻板想像。拿這篇文章開頭舉的例子來說,幾米在學業上絕非名校畢業,但他為台灣提供的文化養分,絕不亞於任何頂尖大學畢業生,甚至不亞於任何教授學者。
另一個例子之中,巴提克.布朗跨越生物、機電、藝術的知識與素養,絕非學校的培育系統所能解釋。他在學院中深入研究了植物相關知識,但美學與設計、溫濕度偵測、自動控制系統知識,都是在他選定「垂直花園」這個人生主題之後,想辦法充實與學習。他自己本人,以及他的事業,就和他的作品一樣,都是他多年經營打造、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真正認真嚴肅地研究「各種人生勝利組」,我們不但可以發現人生有千百種目標,更有億萬種走向目標的路。
人生勝利組有各種,達成的路無窮多
坦白說,這幾年我受益最多的事,就是研究「各種人生勝利組」案例:做香水的、畫漫畫的、做琉璃的…。每多研究一個新的人物案例,就愈發現過去我多麼不瞭解什麼是「人生勝利組」,我根本不瞭解人生有多少可能,世界有多麼寬廣。
如果能更早瞭解「各種人生勝利組」,也許我能更早有勇氣、有見解,離開那條擠得半死的升學窄門。也許我可以更早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小徑,也許現在已經走到一個美麗的幽谷。也許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出特殊的決定時,感到歡欣鼓舞,而不是焦慮忿怒。
當初我們的無知,現在已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幫助今日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瞭解,「人生勝利組」不只一個定義,有千百種可能形式,有無數種達成方法。當他們瞭解自己的本質,知道不同的路各有成果和代價,他們可以做出更適合自己,更適合這個社會的判斷。
今日的課題,已不是爭執「年輕人要不要追求當人生勝利組」,而是要問年輕人:「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生勝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