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並非我國本土宗教,卻在中國流傳甚廣,佛教中諸多菩薩羅漢數不勝數,且名字生僻古怪,讓人很難記住。雖說如此,也有一些十分典型的高僧能夠讓人耳熟能詳,濟公就是其中的典型。



濟公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高僧,原名李修緣,生於我國南宋時期,在江浙地區的靈隱寺剃度為僧,被賜法號——道濟。後來,又遷往凈慈寺,在他六十一歲的時候圓寂於此。

並且,這個僧人有些不同凡響,因為,他不同於其他嚴守戒律的高僧,而是酒肉不忌,不拘小節。外人看來他平日裡有些瘋瘋癲癲的,又有人管他叫——濟癲和尚。在那些關於他的傳說中,濟公面對世間種種不平之事,往往會站出來見義勇為,由於,他的法力高深,許多不法之徒對他還是十分忌憚的。


在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中,濟公的故事都是詼諧幽默的,這也恰恰符合了他為人打抱不平和不拘小節的性格。按說,這種高人百姓們應該叫他一生道濟師父,可是,老百姓們卻尊其為濟公、活佛,可見,這位高僧在民間的影響力有多大。

佛教信徒們很樂意將這樣一位奇僧尊為羅漢轉世,可濟公跟那些飄渺空靈,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佛不一樣,他喝酒吃肉十分接地氣,是普天之下受難民眾的大救星、好朋友。

《濟公傳》中有一首四言詩,就說明了這點。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佛道雙修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

在杭州西湖地區有兩樣東西享譽全國:其一就是被茶友們熱愛的龍井茶,第二樣就是在全國名泉位列第三的虎跑泉。這裡,說道虎跑泉周邊的佛寺,最出名的就要數供奉著濟公的佛殿和佛塔了。

濟公塔一共兩層,裡面安葬著道濟的靈骨。在靈隱寺的附近有座飛來峰,這個地方生有許多怪石,還有很多溶洞,其中,有一個青林洞傳言就是道濟常來休息的地方,那些臥在地上的怪石就被濟公當成床和桌。當年,濟公剃度後,就在這個地方躲開眾僧偷懶,一口肥肉一口美酒吃得是不亦樂乎,醉到酣處就地躺下便睡,十分愜意。

就是這種有意思的傳聞使得這個地方來了許多遊人,人們紛紛在此處浮想當年道濟的生活。

濟公有著和其他高僧不同的經歷,這點從他特列獨行的雕像中就可見一斑。在供奉著諸多羅漢的羅漢堂內,每個羅漢都是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唯獨不見降龍羅漢濟公,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因為道濟從來不拘小節,不守戒律,所以,羅漢堂里沒有他的位置。在有的羅漢堂中,濟公因為報導晚了沒了位置,只能蹲在房樑上,其他的佛寺中還有濟公站在過道里的,十分詼諧。幾乎所有的濟公像都是一副破衣破褲、手搖蒲扇的模樣,濟公的造像通常有著非常細緻的表情刻畫,他的眼睛尤為傳神,不論遊人從何處觀摩濟公,好像他都在盯著你看。

而濟公的臉龐從各個方向觀察能看出不同的表情,比如,在濟公像左方觀察,能看到濟公皺著眉頭悲天憫人,從右方觀察他又在打趣嬉笑,而從正面看則是悲喜交加,一張臉半笑半哭,給人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可以說,這種雕刻手法正是濟公個性的真實寫照。

說到關於道濟的文學影視作品,最早的要數明朝時期的《紅倩難濟癲》,不幸的是,這部作品如今已經失傳了。明朝乾隆時期和清朝初期也分別有關於濟公的文學作品出現,但是,並未在民間大範圍流傳。要說濟公的傳說能在老百姓間流傳甚廣,還得感謝寫出《濟公傳》的清朝文學家郭小亭。

在這部二百多章的小說中融匯了民間大部分關於道濟的傳說,文風詼諧幽默其中又充分體現著濟公普渡眾生的悲憫之心。

除了文學作品外,還有相關的戲曲作品,比如,清朝時期的《醉菩提》就是演的濟公。京劇里對濟公的事跡也有相關的劇目,京劇版本的濟公傳劇本將近二十本,內容極其豐富。其他的京劇單本我們暫且不談,因為,劇情大部分都選自《濟公傳》。


到了現代時期,有了電視這種媒介,我國製作了一部《濟公》電視劇,也正是這部電視劇使得道濟的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們十分喜歡游本昌老師為我們帶來的道濟和尚。當然,這裡的濟公已經沒有多少宗教的意思,而更像是一位遊歷天下的俠客,路見不平,打抱不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