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比物質的影響更為深遠,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對苦難最好的解藥,任何的成功與失敗,從來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諸事萬物都有跡可循,一起看看這篇文章吧,希望你能有收獲…
在人類的歷史演進中,有這樣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偉大紀錄片。它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拍攝每個人物的意義。
這部名為《人生七年》的系列紀錄片,目前為止共有8部。通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
在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中
他們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
從1965年開始,7歲,14歲,28歲…
一直至56歲
我們在熒幕上窺見他們半生的縮影
當歲月流逝、滄桑變化
現實比任何虛構作品都更殘酷
無論貧窮或富貴
年少的每個人都意氣風發
但當原本鮮亮的彩色記憶
被影像中黑白的色調取代
他們眼裡再也沒了
孩童時憧憬未來的星光
只剩下一個個曝露在時間長河中
有去無回的老人
01 階層壁壘的確存在,眼界和視野將決定格局
14位被選中的孩子來自英國不同階層,在節目一開始導演就做出了預判: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將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
紀錄片一開始,上層階級的富家三兄弟已經讓人印象深刻。
在私立學校讀書的三人,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他們每天有著規律的作息,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所中學,進入牛津劍橋然後成為社會精英。
當富家三兄弟每天閱讀《金融報》、《觀察家》、《泰晤士報》的時候,倫敦東區的工人階級三姐妹則自由了許多。
這三個女孩在倫敦的同一所小學上學,雖然需要上舞蹈課,但是其實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自由活動,老師並不會管她們。
7歲的女孩子們,會湊在一起談論喜歡的男孩,興高采烈地討論以後要生幾個孩子,幻想未來生活的景象。
與此同時,窮人區貧民窟長大的孩子,甚至談不上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還有人希望能夠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
在英國,階級文化被認為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同英國人對茶與蛋糕的熱愛,融入在了血液中。
雖然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但從第一部紀錄片開始,就已經感受到了不同階級間深刻的差異。
第一集紀錄片過後,人們已經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差異影響,正在影響這些孩子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並在之後持續影響他們的選擇。
階級界限的存在已經毋庸置疑,接下來人們希望知道,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隨著教育水平和社會福利的改變,社會流動性真的會隨之提高和改變麼?
7歲的Jackie, Sue, Lynn
14歲的Jackie, Sue, Lynn
02 教育是家庭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然而,現實比人們的設想更加殘酷,要打破階級鴻溝實現人人平等,不過是烏托邦式的想像。在這14個人中,大多數孩子的人生軌跡,就如同導演所假設地如預期發展。
以下圖片為Paul從7歲到56歲
▼
上層社會的家庭給了子女們更多的人生引導,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脈,直接影響了這些孩子們的人生軌跡。
在父母的引導下,雖然金錢幫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機會,但精神層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質更為深遠。
從小富家三兄弟就了解社會競爭,懂得合理規劃。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類拔萃的訣竅,一直走在求學路上的他們,有的成了律師,有的成為電視製作人,過著上層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中下層的孩子們並不懂得教育的意義,打架是他們最大的娛樂,對未來沒什麼打算,夢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餓。他們隨意地輟學,早早地進入社會,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等等底層命運。
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種原因放棄求學的采訪者,多數會感慨上學時如果好好學習,就不至於為生活所迫,延長退休,靠政府救濟金為生,也會有更好的出路。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魯,在鏡頭前說:“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面對階級差異產生的成長壁壘,在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運兒,作為所有人物中,唯一一個從底層實現階級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階級壁壘的特例,也是教育改變人生最好的例證。
鏡頭前的Nick並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鄉村,每天需要走3英裡的路去上學,從小缺少與社會的互動顯得十分害羞。
14歲時的他一直把腦袋埋起來迴避鏡頭,厚厚的玻璃眼鏡下,還滿是對未來的憂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正在逐漸讓他改變。
一開始,在一本關於行星的插圖繪本裡,豐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喚起了Neck對科學的興趣。
一天,正同學們熱烈地討論航天知識,老師熱情地鼓勵Neck說:“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了解飛機的東西”。
老師不經意的話語,卻讓Neck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從此越發痴迷各式各樣的科技書籍,用心專研科學知識。他說,是這位老師的引導促使他進入了科學的大門。
21歲那年Nick順利考入了牛津大學就讀物理系。28歲時,因為英國緊縮學校經費,於是移民美國做核電研究,並來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書。
我們看著曾經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門以後成為了一個充滿自信,令人如沐春風的學者,見證了他從鄉村小子到大學教授的轉變。
當一個人擁有了知識,他的視野變得開闊,他擁有了更多的機會,他可以輕松地發現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頭頂就是廣闊的天空。
03 通往幸福的關鍵:性格決定命運
而在教育與階級之外,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便是人格。
還記得工人階層三姐妹中的Sue麼,和她的另外兩位朋友一樣,成年後的她們遭遇了貧窮、離婚與單親的苦難。
但不同於其他兩位Jackie和Lynn一臉嚴肅,滿腹惱騷地抱怨,Sue總是帶著樂觀的心態,她珍惜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同時也積極尋找機會提升自己。
Sue和孩子們在一起
年輕時,她為孩子的成長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工作機會,但孩子也在她困難時給予了很多希望。
家庭的原因讓她沒有上過大學,但通過努力Sue找到了大學管理員的職位,在校園中工作。孩子成年後,她又重拾舞台劇、唱歌的愛好。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自信樂觀的性格讓她平凡的人生閃亮著耀眼的光彩。
最後,我們看到Sue越活越美,事業愛情雙豐收。
以下圖片為Sue從7歲到56歲
▼
而Sue的東區朋友Lynn,7歲是的他可以說是幾個女孩中天真爛漫的一位。
但當她14歲時,已不想直面鏡頭。
19歲那年,Lynn就結了婚,然而婚姻生活並沒有為她帶來更多的改變。21歲時,Lynn做了流動圖書館的管理員,但圖書也沒有維持她淡然優雅的氣質,她對很多事情不滿,認為這個國家的教育一敗塗地,臉色也越來越差。
再往後,你會發現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迅速的,35歲的她就有了一張完全蒼老的臉。
35歲的Lynn
再然後,她開始被疾病纏繞,她早早接納了自己的命運而不做更多的爭取。再往後去,伴隨著臉色的慘不忍睹,她有了更多的疾病,2014年,她因病離開了,剛剛58歲。
56歲的Lynn
人格的養成完全在於後天的因素,與階級並無關系。出生中產的Neil便是一個因人格問題,而導致人生悲劇的反例。
出生於教師家庭的她小時候活潑可愛,簡直是《7UP》那集中的顏值擔當。21歲時因考試發揮失常,進了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去工地打短工了。
在采訪中他回顧過往,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給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子去走,然而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人際知識。
這種強勢與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長期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他,在進入殘酷和復雜的社會後,完全沒有應對能力,而父母的失望與憤怒,更讓他感到無比的孤獨與自責,變得憤世嫉俗。
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為孩子會遺傳他的失敗。
最終他患上精神疾病,失業後不願讓父母知道,28歲時成為了一名依靠低保為生的流浪漢,終生未婚,一個中產就這樣沒落成底層。
面對事業的瓶頸、感情的挫折,有的人學會了靠自己站起來走向前去,而有的人就在自怨自艾中消沉沒落。
· · ·
故事講到這裡,
14位孩子的人生仍未一一道盡
但我們可以看到
教育比物質的影響更為深遠
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對苦難最好的解藥
任何的成功與失敗,
從來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
諸事萬物都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