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社會上有三餐不繼的人們,又有經常性貧困、有用餐需求的經濟弱勢民眾,暫停80年的台北仁濟院
「仁濟食堂」,半年前再度在廣州街台北仁濟院總院重新開啟,午晚2餐免費供應菜飯給有用餐需求的貧
困民眾到「仁濟食堂」用餐。目前有186名男女民眾登記在「仁濟食堂」用餐,他們對於「仁濟食堂」的
善行都非常感謝!
其實「仁濟食堂」目前採取自助餐模式供餐,由團膳公司準備菜飯送至廣州街的「仁濟食堂」來給民眾享用
,每年固定撥出五百萬元做善事。台北仁濟院社會服務室主任陳穎叡指出,為了用餐民眾的食安,都會派員
參與團膳公司做菜飯的過程,只要發現不潔的地方,立刻會糾正團膳公司,「仁濟食堂」提供的膳食
絕對令人安心。
3月20日上午,記者實地走訪「仁濟食堂」,用餐的地方雖用帳篷搭建,但卻很堅固,即便台北的天空降著
綿綿細雨略帶寒意,場外卻擠滿等候人潮,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溫暖。現場等候用餐時,大家高興地討論今天
要吃什麼,有些阿伯還會進到帳篷裏面看看菜色,再用高興的聲音告訴其他人有魚,有雞腿,邊講邊討論等會
要吃那樣菜。等到6主菜3配菜放好後,讓他們進入用餐。大家也都先禮讓行動不便地的民眾先行取餐,吃完後,
也都相當有秩序地將碗盤集中擺放,一位用餐的街友就感嘆的說「終於可以不用在垃圾桶中找東西吃,真的
很幸福!」
仁濟食堂主任陳穎叡說,「仁濟食堂」最早起源日治時代,1931年左右,為擴大服務群眾用餐,育嬰堂、養濟
院及同善堂等加強功能性,服務更多的民眾,進而使台北仁濟院成為國內最具規模的社會慈善機構。後因獨居
老人送餐、食物銀行、急難救助等社會福利及救濟興盛,使得「仁濟食堂」功能性減弱,所以台北仁濟院就將
「仁濟食堂」暫停。
台北仁濟院雖然暫時關閉「仁濟食堂」,但是許多長輩都會跟台北仁濟院人員提起「仁濟食堂」,「大家作伙
吃飯的快樂」,及「大家一起吃飯就像家人」等等,好懷念在食堂吃飯的情景,太多長輩們的心聲,台北仁濟
院聽見了,因此就由董事長林明成對外宣布,「仁濟食堂」將在2017年9月重啟,這消息讓萬華及大同等地區的
長輩和街友們很興奮!
「仁濟食堂」是民間的社會福利機構,是由台北仁濟院董事會及附屬機構盈餘,拿來給「仁濟食堂」作為濟貧,
去年9月剛開辦時,只有30人登記,但現在則有186人,在這裡的用餐民眾很感謝「仁濟食堂」的善行,希望可
以永遠經營下去,這樣他們可以有個吃飯的地方,不用每天都在尋找吃飯的地方甚至在垃圾堆裡找食物。
(突發中心張芳榮/台北報導)
辛酸、眼淚和無奈 仁濟食堂食客故事
罹患烏腳病的于先生,被朋友倒債後淪為街友,有仁濟堂照顧他的肚子,讓他更有精神去尋找翻身的機會
在台北仁濟院「仁濟食堂」用餐的人,不管他或是她,人生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這些故事裡有許多眼淚, 也有許多悲苦,更有無法說出的痛,還有無奈!于先生(57歲)原本是辦桌總舖師,但卻朋被友倒債,積蓄被 騙光,羞愧離家,10多年來,因為沒有賺回被騙的上百萬元,所以流落街頭當街友。 于先生說 ,這些年來,他在萬華艋舺公園當街友,常常是有一頓沒一頓的,甚至還有三天沒吃飯。 因罹患烏腳病領有中度肢障手冊,去年9月,他看見台北仁濟院要辦「仁濟食堂」,街友可以免費吃午晚餐, 他詢問後知道自己合符資格,就去報名,現在午晚餐有著落,讓他更有精神可以去尋找打工機會,不放棄自 給自足的機會。 靠著低收入補助的73歲張爺爺,目前獨自居住在萬華一間套房,4千元補助全拿來抵房租,房租補助款2000元, 則拿來當做每個月的生活費,周末再去舉牌打工,日賺850元,生活相當困頓,現在午晚餐都靠「仁濟食堂」, 他說現階段能夠溫飽就已滿足。 另一名55歲的莊先生,原本是油漆師傅,在大理商圈從事油漆工作,但有一次從梯子摔下來後傷到腳,但因收入 無法支撐龐大醫藥費,導致腳傷恢復狀況不好,最終面臨失業,心如止水的他只能靠白天打零工,收入低廉的 他每天都在尋找可以用低廉價格飽餐一頓的地方,去年11月偶然來到仁濟食堂,彷彿在黑暗中發現一座燈塔, 讓他萬分感激!(突發中心張芳榮/台北報導)
仁濟食堂小檔案
成立時間:1931年日治時期
暫停原因:因發展醫院事業,功能性重疊,1938年左右暫停供應
重新再開:106年9月
服務對象:獨居老人、街友
共餐時間:午餐12:00-13:30
晚餐17:00-19:00
洽辦地點: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00號2樓(註明申請仁濟食堂)
電話:(02)23021133分機5611、5614
資料來源:仁濟食堂
申請對象:
1、經常性貧困、有用餐需求,且能提出經濟弱勢證明者,有優先錄取。
2、已使用本院老人送餐、食物銀行補助者請擇申請。
1931年成立的仁濟食堂,暫停80年左右後於去年再度重啟。仁濟食堂提供
仁濟食堂用餐人點餐。張芳榮攝
自助餐方式放飯。張芳榮攝
團膳公司忙著煮菜。仁濟食堂提供
搬菜到仁濟食堂大廳。張芳榮攝
準備放飯。張芳榮攝
飯
菜選擇多樣性。張芳榮攝
有菜有肉相當豐富。張芳榮攝
在大廳外等候的民眾。張芳榮攝
大廳用餐。張芳榮攝
社會服務室助人陳穎叡。張芳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