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以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辨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

作為一種大家喜愛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促進身心健康以及人類之間、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為了便於大家學習,現將習練者的步驟和動作要點從不同角度,以3D動態呈現,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1起式

2左右野馬分鬃

3白鶴亮翅

4左右摟膝拗步 1

5左右摟膝拗步 2

6手揮琵琶

7左右倒卷肱

8左攔雀尾

9右攔雀尾

10單鞭

11雲手

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雙峰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16左下勢獨立

17右下勢獨立

18右左穿梭 1

19右左穿梭 2

20海底針

21閃通臂

22轉身搬攔錘

23如封似閉

24十字手

25收勢


太極拳起源楊露禪傳下的太極拳傳人都尊稱張三丰為祖師。至於起源如何,就沒有明確的記錄。現在我們知道的是楊露禪是學拳於陳長興,陳氏太極拳認為是陳皇廷(或作陳王廷)為陳氏太極拳之祖。楊氏太極拳以及其它一些太極拳有的則認為陳長興學拳於蔣發。有一說為當時陳家溝有兩種拳術,一為不可傳外姓的陳氏祖傳拳術,另一則是據說從王宗岳傳蔣發後傳入陳家溝的拳術,故以當時不傳外姓,楊露禪和之後武禹襄到陳家溝學的是從外傳入陳家溝的拳術。當時,楊露禪學的拳術並沒有名字,後人覺得此拳軟綿綿,就稱之為「綿拳」、「十三式」。後來,楊露禪在北京成名,有人就稱之為「太極拳」。光緒皇帝的帝師翁同龢見過楊露禪比武說:「楊進退閃躲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或太極之渾圓一體也。」還送一幅對聯給楊露禪:「手捧太極鎮寰宇,胸懷絕技壓群雄。」因此太極拳之名不脛而走。在民國初年,楊家太極楊澄甫(楊露禪之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在自序中說:「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發惟一之弟子。」古時的武林人士或現今的武術界大多十分重視武德,並首重「尊師重道」,絕不可「欺師滅祖」,故於傳承武藝時,必先向弟子說明其師承之源流,代代相傳 (古時一般都是口耳相傳,不一定有文字或文獻留傳,不竟武人並非文豪),即使日後另立門戶/門派,亦不可忘本 (祖師源流)。楊家太極拳繼而再發展出其他各個太極拳門派[3]。現今廣為流傳的部份太極拳門派,如楊家[4]、吳家、李家[5]等都有源自武當張三丰之說法。現今「香港楊式太極拳總會」網頁的「太極源流」中的「宗師受業」一段說明了楊家太極拳之傳承源自武當張三丰。 [6]

參考資料https://www.pixpo.net/culture/0If5nlcI.html